自特朗普任內到拜登上臺,半導體一直是美國政府關注的重點。
尤其在這兩年全球缺芯的背景下,部分美國政客持續鼓吹地緣政治對產業鏈的威脅,甚至直言美國半導體技術從領先到落后只相差一個臺灣海峽,因為大量美國企業需要臺灣島內的代工產能。
在此背景下,拜登政府出臺了價值數百億美元的芯片法案(chips act),試圖通過補貼芯片制造商來強化美國本土的半導體制造。他指出,盡管美國是芯片設計和研究的領導者,但自行生產的芯片不到10%。
不過,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近日直言,美國增加半導體產能的努力是徒勞、浪費且昂貴的,而且如果臺海真的發生沖突,美國需要擔心的遠不止芯片制造。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
據臺灣《經濟日報》4月21日報道,張忠謀日前以嘉賓身份在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發表觀點,談及半導體技術人才的重要性和半導體制造重返美國的前景。
他認為,美國芯片制造業沒有擴張和成功所需要的人才資源,并直言美國增加國內芯片產能的舉措是昂貴浪費且徒勞無功之舉。這是他半年內第二次發表類似觀點,上次是在去年10月。
張忠謀在活動上指出,美國在1970和1980年代選擇了一條道路,讓制造業人才繼續接受教育培訓,而后從事高薪工作,這不見得對美國不好,但對美國的芯片制造業來說,形成了挑戰。
他提到,臺灣島內人口眾多,是臺積電成為全球最大晶圓代工廠不可或缺的條件。在美國和其他地區的專業人才離開制造業之際,臺灣島內的人才更加成熟,使其成為純晶圓代工的理想地點。
布魯金斯學會官網截圖
第三方機構trendforce集邦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四季度,臺積電和聯電兩家島內企業合計占據全球約60%的晶圓代工產能。在這種情況下,蘋果、高通、英偉達、amd、博通、賽靈思等美國芯片設計公司,均需要借助臺積電將產品落地。
張忠謀指出,美國的優勢在于有現成的全球頂尖的設計人才,臺灣島內很少,臺積電更是完全沒有。但如果要發展成功的芯片制造業,美國需解決人才短缺問題。
日經新聞4月15日指出,在先進半導體領域,包括人才在內的資源都被吸引到臺灣島,臺積電成為主角。今后,這種趨勢將進一步加劇,原因是臺積電將在島內陸續建設并啟動高端半導體新工廠。具體來說,臺積電將接連在臺灣島內建立投資規模為1萬億日元的尖端半導體新工廠,包括新竹、臺南、高雄等地。
海外方面,2020年5月,臺積電曾宣布斥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一家5nm芯片代工廠。但隨后美企英特爾也宣布斥資200億美元擴建其位于當地的工廠,該工廠距離臺積電即將建成的晶圓廠僅50公里。在當地,英特爾雇傭了大約1.2萬名員工,并計劃再雇傭3000名員工,無疑將和臺積電爭奪人才。
2021年10月,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
勞動力短缺之外,張忠謀還強調,美國制造的成本令人望而卻步。臺積電俄勒岡州工廠的25年制造經驗顯示,該工廠可以獲得利潤,但幾乎放棄產能擴建。
“在比較成本上,我們當時太天真,在美國制造芯片的成本比臺灣貴50%,”張忠謀透露,臺積電多次為俄勒岡州工廠安排美國和外籍人員,但都沒能降低成本。
臺媒《經濟日報》指出,張忠謀的談話顯然有違臺積電投資120億美元到亞歷桑納州建廠的計劃。不過,張忠謀2018年便從臺積電退休,并表示到美國建設新廠不是他的決定。
張忠謀直言,臺積電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這樣做,而美國政府數百億美元的補貼,遠低于提振本土芯片制造所需的金額。在美國的產能增加的同時,單位成本也將增加,美國很難在國際上競爭。
目前,半導體產能在東亞地區的集中,已經成為部分西方政客的“心病”。日經新聞報道指出,2021年以來,“過度依賴臺灣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不斷被指出,但至今仍無法扭轉。臺積電今年將在臺灣島內量產3nm制程,在占據全球先進半導體產能92%的臺灣地區,重要半導體今后更加邁向一極化。
在張忠謀看來,雖然兩岸地緣政治風險一直是產業鏈的重要變量,但他直言,如果有戰爭,美國要擔心的將遠遠不止芯片制造。
中華廚具網 http://www.hoppeco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