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 >
在海寧,除了皮革、經編、家紡三大傳統支柱產業,五金產業也可圈可點。位于長安鎮(高新區)的金神五金鎖具有限公司正是我市五金產業的一位“代表”,它成立于1975年,目前年產各類鎖具1200多萬把,產品遠銷歐美。
作為一家傳統企業,金神五金跨越近半個世紀,它不但沒有顯老態,反而煥發出新的活力,公司不僅是浙江省科技型企業,還擁有多項國家專利,目前已成為海寧規模最大的制鎖企業之一,去年年產值近8000萬元。
市場大浪淘沙,在傳統制鎖行業前景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金神五金如何逆勢而上,保持健康平穩發展?在公司董事長沈仁法看來,只有重視創新才能加速轉型,只有依托科技才能搶占未來。
技改迫在眉睫
技術人員爭做先鋒
550 >
傳統制鎖涉及100多道工藝,廠里的技術人員雖然久經磨礪手藝好,但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很多只專注于自己熟悉的環節。如何進行全新的技改項目,一開始大家心里都沒底。分管技術和質檢的副總經理俞鋒杰說,嘗試改變,必然有一定的風險,誰也沒法保證100%能成功,所以一開始大家缺的是信心和積極性。
如何統一認識,把大家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并付諸實踐?金神五金企業科協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企業技術改造的重要力量。其實早在2006年,金神五金就建立了企業科協,到目前已有會員30人。
據了解,公司的技改,首先在這些會員中間達成了共識。大家一致認為,隨著制鎖原料價格不斷上漲,招工越來越難,整個勞動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實現流程自動化已迫在眉睫。
經企業科協會員們的共同努力,金神五金在2015年制定了技改的初步設計方案,這讓大家看到了希望。
如公司產量最大的掛鎖的鎖體打孔,一般涉及9道工藝,而實現這9道工藝自動化需要鎖體打孔組合機實現。但經大家測算,自行制造新設備成本過高而且時間上也過長,不如將機器設計好以后交給制鎖設備公司代為制造。
在企業科協的組織下,會員們經常一起開會一起研究,不斷調整設計方案,可謂干勁十足,很快就迎來了第一批機器。投入生產后,效率提升顯而易見。
俞鋒杰打了個比方,原先0把鎖打孔按流程打完需要6-7名員工7天左右才能完成,用機器替代以后只需1名員工操作不到2天就可以完成。最關鍵是產品的質量也有了提高,精度方面等是人工打所無法比的。
創新永不止境
研討會開到車間一線
550 >
漸漸地在其他環節,鎖芯、鎖梁和鑰匙等制造也逐漸實現了自動化。這前后不到2年時間。如今走到金神五金的生產車間,可以看到鎖芯組合機、鎖體打孔組合機、鎖梁切三角方塊一體機等機器有序開動,旁邊的工人只需進行控制和查看,而且一人可以同時管好幾臺機器。
“我們公司訂單比較穩定,但以前完成這些訂單需要工人們加班加點趕出來,自從實現自動化后,基本不用加班了,工人們工作的幸福感也大大增強。”俞鋒杰說。
當然,“機器換人”只是第一步,技術改進是永無止境的,特別是面對同行競爭的壓力,客戶要求的提高,只有不斷革新技術,才能站穩腳跟,不斷發展。
在這方面,俞鋒杰同樣感觸很深。如今作為企業科協的秘書長,他平時和會員們接觸很多,有什么問題一同參與探討。他說,協會每個月都會召開生產考核會議,很多時候就是在車間里開,大家把問題提出來,一起研究解決方案。同時也鼓勵大家可以把意見建議寫下來,放到車間的建言獻策箱里,供會議時討論。
吳輝明、許忠明、朱培江等同志都是公司的老技術人員,同時也是企業科協里非常積極非常熱心的會員。俞鋒杰說自己2010年到公司時,大學剛畢業,圖紙不會畫,下了車間也什么都不懂,每一項技能的學習都離不開這些師傅們的指點。他們毫無保留,傾囊相授。
他們說,自己文化程度都不高,但自從加入企業科協以后,感覺更加受到尊重,有了作為科技工作者的自豪感,所以平時在工作中想到什么,只要覺得對公司發展有利的,都會積極提出來,對一些年輕員工,也發揮著傳幫帶的作用。
據了解,為了鼓勵會員們創新實干,公司也推出了一些獎勵制度和福利,讓大家在企業里也能找到家的感覺,從而能夠在崗位上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俞鋒杰清楚記得,自動化設備投產后,會員們并沒有覺得可以放松了,而是繼續集中注意力,繼續研究如何在生產中省料,設備如何進行更好的維修保養,“技術的探討往往是越說越熱鬧,越說越深入,只要有人帶頭,氛圍好了,積極性也高了,公司凝聚力也強了。”
現在,又有一道難題擺在了大家面前——鎖體拋光。這是行業性的難題。拋光鎖體的各個面涉及6道工藝 ,如何用一組設備能夠同時完成6道工藝?企業科協除了激發會員們的主觀能動性外,還積極與上級學協會對接,得到了很大幫助,預計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完成設備的研發,屆時,將大大提升公司產品競爭力。
來源:浙江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