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時事政治頻道更新國內國際時事政治熱點,并提供時事政治熱點、時政模擬題、時事大事記及時事政治熱點匯總等。今天我們關注--時政熱點:向“路燈爺爺”學什么 。
如果大家都多一份責任心,發現并及時填補生活中的小坑小洼,那短痛就不會發展成長痛
80歲的馬文玲,被鄰居們親切地稱為“路燈爺爺”。為啥呢?
原來,在馬文玲住的小區,有一條小路,雖有路燈,但燈光比較昏暗,夜里有孩子在這里摔過跤。于是差不多每天晚上散步后,馬文玲都會來到相同的位置,安穩一坐,打開手機里的手電筒,照亮小路。直到9點后,人漸漸少了,他才起身回家。
從這件事,首先看出馬文玲很細心,能敏銳地發現生活中的小麻煩。就這么一小段路不好走而已,一般人還真不容易注意到。
馬文玲有善心,看到了這樣的不便,雖與自己不相干,但還是選擇主動作為,沒因善小而不為,不怕麻煩,為他人照亮夜路。
馬文玲有恒心,給人打燈一兩次并不難,但每晚都堅持,實屬不易。這種不圖回報的善舉,怎能不讓人動容?
這三心匯聚在一起,小事的意義就不小了。試想,面對生活中的小麻煩,如果人人都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不留心、不上心、不盡心解決,油瓶倒了都不扶,那么社會痛點就會越堆越多。反之,如果大家都多一份責任心,發現并及時填補生活中的小坑小洼,問題自然也就明顯減少。
大家怎么才能都多一份責任心呢?很多時候,是有人發揮了帶頭作用。比如馬文玲照亮夜路這樣一個微小的善舉,或許就能成為改善小區“微環境”的引擎。被燈光照亮的居民,若也能被這樣的善念所感染,都開始關注并減少身邊的不便,那么,在無數個“微環境”組成的社會大環境中,種種隱患將消弭于無形。矛盾變少了,社會自然也會變得更加和諧。
隨著城市治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日益提升,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便利。但不能因為社會治理在逐步改善,就忽略了個人的能動作用。我們都應該有一些“路燈爺爺”的精神,用自己的光為他人照亮路。那時,我們的心,就會變得更加敞亮。
竇瀚洋
來源:中公教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