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2019德國漢諾威國際工業博覽會開幕,全球6多家企業參展,中國參展企業多達1300多家,而展位面積最大、新產品最多、最受矚目的是沈陽新松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帶隊參展的新松公司副總裁張進告訴《工人日報》記者,索要資料的、詢問產品的、洽談合作的絡繹不絕。
這次新松公司是受邀獨立參展,張進說,過去,在國際同行眼里他們是可有可無,如今是不可或缺。
短短18年時間,新松公司已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服務機器人五大系列百余類產品,創造了百余項行業第一,產品出口美國、法國等35個國家和地區,為3000多家中外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
公司總裁曲道奎說,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關鍵是堅持了“奮斗、創新、引領”6字方針,而這方針之源則是“責任、使命、擔當”。
2000年4月,新松公司成立。成立前,為公司起個什么名字,大家進行了熱烈討論,意見逐漸集中到一個人:蔣新松,已故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
公司主要創始人之一、蔣新松的學生曲道奎動情地說:“蔣老師不僅給我們留下了機器人這一高科技財富,還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機器人實現產業化是蔣老師生前的愿望,我們決定用新松作為公司名字。”
每年公司招聘的員工,多是剛畢業的學生。新員工培訓時,曲道奎都會告訴他們:“你選擇了新松,就是選擇了報效國家,選擇了傳承科學精神的責任。‘新松基因’就會不知不覺地進入你的肌體。”
科技部曾組織研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工藝及裝備,簡稱ic裝備。這個裝備是電子設備中最重要部分,承擔著運算和存儲功能,是計算機、數字家電、通信等行業的“心臟”。
經過聯合攻關,ic裝備主體部分研制出來了,但生產ic裝備最關鍵的真空(潔凈)機器人需要從美國進口。科技部找到新松公司,問能不能搞出真空(潔凈)機器人?曲道奎回答:“這是國家使命,新松義不容辭!”
新松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帶領李學威、鄒鳳山、譚學科、董吉順、王金濤等一群70后、80后進行了從零開始的科技攻關。
沒有技術資料,沒有樣品,只有幾張圖片可供參考,一切都得自己摸索。一次次碰壁,一次次失敗,干了一年多,砸進去幾千萬元,還沒理出頭緒,徐方沉不住氣了,他找到曲道奎,一臉愧疚。曲道奎鼓勵他:“這不僅是一款機器人產品,還是國家使命、民族尊嚴,花多少錢也買不來。我們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給國家交出合格的產品。”
曲道奎一番話讓徐方很受鼓舞,堅定了信心,帶領團隊又經過兩年的不懈努力,終于研制出高水準的真空(潔凈)機器人。
2006年6月21日,該機器人通過了國家科研部門鑒定。這一核心技術不僅填補了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空白,還大大提升了我國自動化技術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
新松公司乘勝前進,相繼開發出真空(潔凈)鍍膜機械手、真空(潔凈)搬運機械手、真空(潔凈)物流自動輸送設備等產品,為國家拿出了全套的“交鑰匙”工程。
新松公司18年創造了100多項行業第一,哪一項不是憑借“新松精神”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而取得的?
“新松員工太辛苦了。”曲道奎心疼自己的員工,專門推出了一個“歡樂家庭”計劃,明確規定,員工連續出差超過3個月的可休假1個月;員工確實不能休假的,家屬可以去探親,一切費用由公司負責。然而,這個計劃幾乎成了一紙空文,因為沒有人執行。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