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雪平大學的實驗室已經生產出高效的鈣鈦礦近紅外(nir)發光二極管。外部量子效率為21.6%,這是一個記錄。結果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
這項工作由liu科學家feng gao領導,與中國,意大利,新加坡和瑞士的同事密切合作。
255 >
鈣鈦礦是由晶體結構定義的一組材料,并且在過去10年中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最初是太陽能電池,最近也是發光二極管。它們具有良好的發光性能并且易于制造。迄今為止,基于鈣鈦礦的發光二極管的外部量子效率(作為光照射到所有進料到材料中的光的載流子的比率)受到制造過程中材料中出現的缺陷的限制。缺陷充當電荷載體的陷阱并因此導致能量損失。
處理缺陷的一種方法是添加稱為“鈍化分子”的材料,其與引起缺陷的原子結合。研究人員之前發現了一種在其末端具有氨基的分子,其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然而,當他們選擇也含有氧原子的分子時,效果顯著增加。
“我們現在明白,鈍化分子和鈣鈦礦材料之間的氫鍵會導致問題。這使我們能夠尋找一種非常適合鈍化的分子,”生物分子和有機電子部高級講師馮高說。林雪平大學。
他們發現的分子在其末端有兩個氨基,氧原子位于它們之間的適當距離。氧原子降低了氨基的氫鍵能力,因此增加了它們與缺陷相互作用的可能性。鈣鈦礦中電荷載流子的陷阱數量顯著減少,允許電荷載流子有效地重新組合和發光。
“這種特殊的鈣鈦礦材料在近紅外區域提供高效的發光二極管。近紅外發光二極管特別適用于醫療和電信應用。我們相信我們的新發現也可用于鈣鈦礦發光其他顏色的二極管,“馮高說。
外部量子效率創下21.6%的歷史新高。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