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幫同事攻克了一個技術難題,感覺挺有成就感的,逐漸發現自己骨子里,有點兒工匠情懷。”黃晨回憶,2014年,他成功研發出一套無線視頻圖像偵察系統,幫同事解決了問題。從此以后,他便決定用自己在大學里學到的計算機知識,研發實用性強的警用機器人。
“研發警用機器人技術難度大,在達州沒有先例,也找不到人教,起步的時候是很苦惱的。”為了解決一些技術難題,黃晨只好自己鉆進書堆找辦法,國內的、國外的各種專業書籍他都看,有時候為了讀懂一段英文,即便有翻譯工具協助,也要花幾個小時。
研發階段,黃晨制作機器人的材料,都是他自費買的。“沒有研究成果出來,不好意思找單位要錢。”黃晨笑著說,科研是有風險的,他不愿意讓單位承擔這種風險,所以起初那兩年他沒有向單位要一分錢。
在長達兩年的研發中,黃晨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終于掌握了警用機器人的關鍵技術,并成功研制出“車底檢查機器人”樣品。后來,他又開展實地測試100余次,反復檢查、修正,改進網絡傳輸、機械控制等技術細節50余項,成功獲得國家專利。
“前期的研發由于是自費,所以我特別注意控制成本。”讓業內專家都感到驚訝的是,黃晨自主研發成功的“車底檢查機器人”,成本遠低于同類商業產品,實用性強,深受一線民警好評,其科研成果填補了省內公安機關技術空白。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