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錠后猛增2500萬 國家發改委南查紡織業過熱?
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直言,此次披露紡織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主要是針對紡織中的棉紡行業落后生產能力出現反彈。
北京某紡織行業協會的人士表示,國家發改委還沒有確定紡織業是否過熱。
在杭州棉紡織市場論壇的午餐會上,一位原本興高采烈的某啤酒集團負責人變得憂心忡忡,中午飯都沒能吃好。原來他們剛剛購買了三萬錠普通環錠紡紗機,卻從會上得知發改委調研組正在對紡織業是否過熱進行調查的消息。
8月25日,受國務院委托,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作報告。在報告中,馬凱指出了紡織業等行業快速增長,但同時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情況也有所抬頭。此前馬凱的一次講話批評更為嚴重。
調研
此言剛畢,就傳來了國家發改委已經組成調研組對紡織業調研的消息。
以發改委經濟運行局紡織處助理巡視員鐘家誠為組長的發改委調研組,已于8月中下旬對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幾個省的紡織業進行了調研。返回北京后,調研組將調研結果向有關領導做了匯報。幾天后,調研組第二次出發,奔赴了陜西和河南繼續調研。
國家發改委相關人士直言不諱:“調研的目的是把脈紡織業看看紡織業是否過熱。”他表示,此次披露紡織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主要是針對紡織中的棉紡行業落后生產能力出現反彈。
調研組由固定幾個人組成,到達調研地后也考慮在當地尋找專家一起到企業和專業市場調研。在調研中還會采取了獨立行動,一般一個省走訪一周。
8月18到22日,調研組一行六人到達江蘇。分別對蘇州的華芳集團、無錫一棉和慶豐集團等9家紡織企業實地考察,在無錫和常州召開了棉紡織和化纖兩個行業座談會,十九家紡織企業的負責人參加了座談。調研組還考察了紹興的遠東集團等幾個大型棉紡化纖企業。
調研小組主要了解了江蘇省紡織行業上半年的經濟運行和主要紡織產品國內外市場變化情況,與各有關市經貿委、行業辦和重點企業負責同志就當前投資和產能的增長、如何引導和規范行業發展、行業技術發展規范的制定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業界已經認識到了此次調研的巨大影響。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副主任兼中國棉紡(色)織行業協會理事長徐文英,在論壇上語重心長地對臺下300多名與會紡織企業的老總說,“雖然過熱與否尚未定論,但在內部說,還是希望各個企業不要盲目擴大規模,尤其反對低水平紡紗錠的增長,我們要支持產業升級,注意調整產業結構,引進緊密紡紗和高檔精梳針織設備。”
北京某紡織行業協會的人士表示,國家發改委還沒有確定紡織業是否過熱,個別行業是否過熱還相對明顯,而紡織業卻需要經過周密的調研。
3年增了2500萬錠
但增錠的事實卻是如此鮮明地擺在了我們面前。
擁有自建電廠,被業內稱為亞洲最大的紡織企業山東魏橋紡織集團是近年來紡織企業中擴張速度最快的企業之一。
魏橋集團在1980年代末以一萬紗錠起家,在1997年“壓錠”之前還名不見經傳。而近三年卻飛了起來。
某紡織行業協會負責人曾經在去年到過該公司,該公司的相關人士表示該廠有八十萬紡錠。而今年去魏橋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其紡錠增加了半倍達到了一百二十萬紗錠。而業內人士卻認為魏橋的紗錠數量絕不止這些,但很難搞清魏橋到底有多少紗錠。其中一種夸張的說法是六百萬錠,雖然這種說法不確實,但魏橋集團某人士卻表示,他們希望到2010年之前將紗錠數量提高到1000萬紗錠。而有市場人士聽后卻嚇得直冒冷汗。
還有更多企業在“壓錠”之后瘋狂地增錠。
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紡織工業一度出現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和過快增長,造成生產能力過剩。從1993年開始,我國紡織行業出現連年虧損,虧損最為嚴重的是1996年,虧損額高達106億元,成為國有工業中困難最大、虧損最為嚴重的行業。
1997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在棉紡行業實施“壓錠、減人、增效、重組”的重大舉措。從1998年到2000年,紡織企業共分流116萬職工,淘汰了940萬錠陳舊落后設備。棉紡錠從壓錠前的4171萬錠壓縮到了2001年的3548萬錠,壓錠工作也基本完成。
2001年和2002年是中國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時期,這期間市場的需求放量增長。而國有比重也從早先的71%下降到了目前的40%左右。紗線從壓錠前四千多萬錠年生產500多萬噸左右的產能,上升到了目前的900多萬噸。
近幾年,相關部門采取了“控制總量、限制發展”的政策,對國家控制范圍內的國有與定點棉紡企業增加紗錠,實行的是“以舊換新,層層審批,嚴格把關”制度,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特別是國內主要紡機制造企業,產品在出廠時均受到嚴格監控。
但這些措施并未完全湊效。一些民營紡機企業大量生產落后設備并向民營紡織企業推銷,從而擴大了落后紡紗的生產能力。
據浙江棉紡織行業協會的人士反映,由于民間資本的加入,浙江紡紗能力近3年來每年均以高于20%的速度遞增,3年紡紗能力增長一倍。根據調查,在新增150多萬錠中,原國有棉紡企業改制后增加紡紗能力的只有19萬錠,其余的130多萬錠均出自民營企業。
由于缺乏科學管理和技術開發,產品趨同、低質低價,使低水平重復建設重新上演。這位人士說,浙江多數民營棉紡企業實力不足,規模偏小,有些地區建廠規模一般在1萬到2萬錠之間,有的只有9000錠。
浦江縣近幾年新辦的17家棉紡廠總共才有10萬錠。
有關部門透露,從9月下旬開始,他們還將對全國紗錠做一次“徹底調查”,摸清國內的紗錠數量。
但900多萬噸紗線至少需要六千萬錠才能紡出。這樣計算,現在比壓錠基本完畢時的3548萬錠,增長了近2500萬錠。而且紗線產量多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報,還有一些小型企業可能隱瞞銷量沒有報全紗線產量。
這個驚人的數字已足以讓發改委對紡織業緊張,更何況還出現了產業上下游和國內外的矛盾。
結構性矛盾
自2003年初以來,國內棉花缺口不斷增大,棉花價格持續上漲。329級不久就攀升到了13500元/噸的高峰,比2001年同期增長21.8%。高于國際棉花a指數約500至600元,經過調整目前的價格仍然維持在13000元/噸左右。
而今年的棉花原料供應矛盾也特別突出。2002年度,全年紡織用棉預計約640萬噸。2003年度棉花的用量還將增長,但是棉花的產量估計也只有600萬噸左右,棉花供應仍然有較大缺口。為了規范促進棉花市場的發展,國家發改委于今年7月在德州批準建設了首家國家級的棉花市場。
這其中還包括來自國外的壓力。美國對中國紡織品進口設限,歐盟取消普惠制。
另外,國家計劃從2004年起降低出口退稅率。從目前的17%降至13%。在現實的貿易過程中,外貿企業往往抽出部分退稅款讓利給進口商,如果退稅比例下降,中國紡織品的價格優勢將大打折扣。
國家發改委工業發展司的一位處長表示,我國的紡織品出口量在增加,但是價格卻在下降,遭遇“反傾銷”的危險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提高我們的產品層次和質量,提高產品價格,而不僅僅只是以量取勝。而且提高產品檔次也會使我國紡織企業的利潤更加可觀。
一項鼓勵紡織企業提高產品檔次、調整產業結構的新舉措即將公布———免稅進口世界上最先進的紡機之一的緊密紡紗機。
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免稅進口緊密紡機的政策將在年底出臺,并且進口緊密紡紗機不需要再壓老錠子。此次有望年底出臺明文政策,進口緊密紡機不用壓老錠還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
國外的環錠紡機與國內的環錠紡機水平相差不大,但是緊密紡技術卻只有德國、瑞士等國家掌握,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手段,緊密紡可以利用空氣加壓等技術手段使紡出來的紗線幾乎沒有毛羽,減少飛花增加紗線的光潔度。利用這種紗線織成的布可以制做高檔襯衫等服裝,在國際上非常有競爭力。
目前無錫一棉已經進口了13萬錠緊密紡技術的細紗紡機,該廠的緊密紡機生產的紗線因為全部出口,所以當初進口紡機的時候,也進行了免除部分稅的政策。另外山東魯泰、新疆益達等企業也少量進口了緊密紡機。
與6年前不一樣?
中國棉紡(色)織協會信息中心副主編吳永萍認為,原紡織部已改成紡織工業協會。紡織工業協會不能強制企業做事,只能指導企業,發布行業信息。很多企業受利益驅使,很難控制其擴大規模,何況其中很多是新進入紡織業的民營資本。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新聞中心主任孫淮濱表示,現在對紡織行業是否過熱還不能定性。雖然中國的紗線產量和紗錠數量在增長,但是市場的需求也在擴大———是因為中國的紡織業具有優勢才在世界上四處開花。如果我們限制紡織企業發展,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鼓勵紡織企業發展,他們將對我們國家的沖擊非常大,這些國家就有可能超過我們。
另一位專家認為,事實說明紡織工業的快速增長是市場需求刺激的結果,這與早期紡織工業出現過的不顧客觀需求的盲目投資有著本質區別。
但由于不少紡織企業還沒能具備獲得準確信息的能力,且不愿將功夫下在提高技術水平、調整產品結構長期贏得市場上,而是貪圖眼前利益。
“可能市場上確實有一部分低檔次紡織產品已經供過于求了,但是一些高檔次的產品卻又供不應求。”這位專家表示。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局長馬立強表示,紡織是否過熱還在調研之中,結論性的東西還沒有。但是一個事實是紡織業投資過猛,重復建設有所抬頭。“這塊工作領導也要求盡快,我們都比較重視。”馬立強說,“具體會何時出臺結論不太好講。如果過熱,需要看是什么原因引起或者主要的問題在什么地方,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
據悉,調研組在江蘇考察時已經提出了“支持發展、規范準入、淘汰落后、改革調整”的初步工作思路。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