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普爾昨日發表一份關于中國五十大企業的研究報告,預期內地企業在今年下半年應可維持高水平的盈利增長,但預料商品價格漸趨穩定,內部投資冷卻,明年的盈利增長可能放緩。
標普董事白培睿表示,中國自二○○一年底加入世貿組織后,外國投資大量涌入,加上近幾年中央政府采取擴張性政策,油價及鋼鐵價格亦有所上升,帶動內地企業盈利有顯著增長。
不過,他稱由于中央政府將會維持進取的財政政策,各主要行業的結構亦將會繼續重組,藉此刺激需求,最終令內地企業明年的盈利增長會因商品價格穩定化而出現合理的放緩。
報告又指出,二○○二至二○○三年度表現最佳的企業為從事石油天然氣和鋼鐵生產的公司,而該兩類公司在報告中的五十大企業中占四成,當中以中石油的表現最突出,今年上半年在油價大幅上漲四成的帶動下,盈利已較去年同期增長達兩倍多。
而表現最差則為部分老化的國有企業,尤其是從事煉油和石化行業的企業。白培睿建議,在面對中國加入世貿后帶來的競爭壓力,內地企業必須減低成本、改善生產設施及提升生產力。但他估計,消費類電子產品及毛利率低的制造業及化工業,將會在中國入世后面對最深的競爭壓力。
此外,報告亦指出,在研究范圍內的企業大多具備很強的利息保障比率,部分原因與盈利能力的提高及全球性的利率下調有關。該些企業在去年的平均息稅與折舊攤銷前盈利及利息保障比率為十點七倍,高于二○○一年的八點六倍。
而在研究的企業中,有兩成四的企業在去年底是處于凈現金狀況,負債比率相對較低,平均凈借款對總資產本比率約為一成八。但普標預期隨內地企業通過資產收購擴展業務,將有可能令部分企業的負債比率上升。
另外,對于人民幣升值壓力問題,白培睿不預期人民幣在短期內可以自由浮動,因為這將對中國的銀行制度構成危險。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