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通報三季度工業運行情況時向電解鋁等盲目重復建設的行業亮起了“紅燈”。并表示,這股勢頭應該得到有效遏制。
據介紹,近年來隨著中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加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外產業向中國轉移,帶動了有些行業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優化,但部分行業擬建和在建生產能力大大超出市場需求和資源承受能力,地區間產業趨同嚴重。
電解鋁行業便是其中產能擴張迅猛的行業之一,一些地方違規盲目新上、亂上項目。據了解,目前生產能力全部投產后,將出現較為嚴重的供大于求局面,且對環境、資源、能源等造成較大壓力。去年,中國電解鋁生產能力達510萬噸,預計今年產能
將達到750萬噸。有預測顯示,到2005年末,中國電解鋁產能將達1000萬噸,遠遠超過專家預測的同期600萬噸的消費量,屆時整個行業的經濟效益將會大幅下降甚至虧損,并引發其他方面的問題。
地方重復建設嚴重
“各地之所以將電解鋁作為支柱產業,紛紛上馬電解鋁項目,看中的是電解鋁行業的豐厚利潤”。據初步統計,1997年到2001年新增的210萬噸電解鋁產能中,國家僅審批山西關鋁股份、云南鋁業、河南焦作萬方鋁業、寧夏青銅峽鋁廠三期等企業45萬噸,其余165萬噸都是經地方審批的。另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我國電解鋁產量登上100萬噸臺階用了近40年時間,而突破400萬噸大關僅用了10年時間。到2002年底,全國形成電解鋁產能510萬噸(當年實際產量435萬噸),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解鋁生產國。
目前,我國已經有電解鋁企業130多家,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電解鋁廠數量總和,但企業平均規模不到4萬噸,僅為世界平均規模的1/4。另外,國內電解鋁企業的產品非常單一,再加上企業研發能力不強,自主知識產權很少。在產能過度擴張、供求嚴重失衡的狀態下,眾多的電解鋁企業為搶占市場份額,只能通過競相壓價、惡性競爭來擴大銷售。
原材料開始受制于人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講,電解鋁的發展要受制于氧化鋁(氧化鋁原料價格占電解鋁成本的40%左右)。
受氧化鋁原料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目前國內電解鋁產品成本增加了2000-2200元/噸,而同期電解鋁產品價格僅上升了1000元/噸,上半年電解鋁行業實現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了9%。另外,電解鋁屬于高耗能產業,噸鋁電耗高達15000kw h。因此,電解鋁產能的盲目擴大,導致電網用電負荷劇增,造成了一些地區電力供應緊張,也使建成的電解鋁能力難以正常生產。據不完全統計,受電力、氧化鋁供應緊張制約,已有70萬噸新建成的電解鋁能力不能按期投產。
戰略重組勢在必行
在政策“遠水”難救“近火”的情況下,面對現狀,行業企業的內部“自救”就顯得更為直接和有效。“對于電解鋁行業企業來說,只能通過技術的提高和管理的現代化來提高企業利潤;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的狀況卻只能通過優勝劣汰的方式來解決”。有人為電解鋁行業開出了藥方。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日前表示,只有加快我國電解鋁工業的戰略重組,優化配置資源,提高產業集中度,形成合理的產業鏈,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提高核心競爭力,才是發展我國電解鋁工業的必然選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