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2年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行業走出低谷局面,行業產銷有所回升之后,2003年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行業又出現了產銷穩定回升的態勢,1~9月,農副食品加工機械行業共實現產銷30.2969億元,實現利潤0.9415億元。但令人擔憂的是,從總體來看,各個小行業的發展仍不平衡,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制約了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行業的發展。
總體差距較大 制約問題突出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總體水平差距較大。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率都在90%左右,我國只有30%左右(粗加工以上);發達國家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農產品占80%,而我國只有20%左右;發達國家加工制造食品占食物消費總量的比重大約為80%,而我國還不到30%;發達國家農產品加工業的產值一般農業產值的2~3倍,而我國只有80%左右;發達國家從事農產品加工業的勞動力遠遠多于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而我國正好相反。農產品加工業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方面是原料與加工需求矛盾突出,制約著加工業的大發展。一是農產品品質不能滿足加工需要;二是原料生產分散,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低;三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
第二個方面是科技基礎薄弱,企業創新發展的后勁不足。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設備和技術,80%處于世界上個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許多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較小,設備簡陋,有的甚至還停留在手工作坊式的生產階段,勞動生產率低下。多數企業缺乏產品自主開發能力,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程度低。在技術引進過程中重視硬件,忽視軟件,配套性差,自我創新不夠,影響了國產化程度的提高。企業技術人才缺乏,在全國食品加工企業職工中,大中專畢業生只有1.5%左右。
第三個方面是投資不足,影響著加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九五”期間,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167億元,僅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2.1%;食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71億元,占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2.8%,遠遠低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另外,在財政、信貸、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不足,缺乏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手段,影響了社會資本投入農產品加工業的熱情。
第四個方面是宏觀調控乏力,企業布局和規模結構不盡合理。農產品加工企業缺乏必要的宏觀指導和信息服務,一些產品結構滯后于市場需求和消費結構的變化。有些行業在低水平上盲目擴張,高檔產品生產能力不足。在布局上,70%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擁有原料和市場優勢的中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企業很少;鄉鎮企業接近原料產地,與農業關系密切,但是以農產品為原料的鄉鎮企業工業增加值只占其工業增加值的不到三分之一。
第五個方面是管理混亂,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從原料生產到加工過程,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體系,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十分突出。農獸藥殘留、土壤重金屬污染、畜禽疫病、使用違法禁用藥物、添加劑等問題,嚴重影響了產品質量和消費的安全,也是我國有價格競爭優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的主要障礙。
國家高度重視 仍需對癥下藥
近年來,國家對農副產品加工業高度重視,已將其提升到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來考慮,為進一步支持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仍需對癥下藥,繼續出臺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財政支持。進一步調整投資結構,增加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和市場體系建設的投資。投資重點用于為農產品加工企業服務的基礎性項目。在“十五”期間,中央和省級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用于重要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改造貸款貼息。
二是制定對農產品加工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在所得稅方面,對重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企業研究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在增值稅方面,將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抵扣率提高到13%,減輕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增值稅稅賦;對符合國家高新技術目錄并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引進項目,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農產品加工設備和先進技術,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三是改進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貸服務。
四是拓寬農產品加工企業融資渠道。鼓勵和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利用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在同等條件下,證券機構要優先授理符合上市條件的重點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并在配股和增發新股方面給予優先安排。農產品加工企業還可以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出售、獨資、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吸引城鄉個體私有資本、集體資本、國有資本、金融資本和國外資本投資農產品加工業,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主體多元化。鼓勵骨干企業以資產為紐帶,以名牌產品為龍頭,組建產權清晰、權責分明的企業集團。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充分發揮國外企業在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等方面的優勢,提高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整體水平和拓寬出口渠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