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關系日益緊密。據統計,2002年東盟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額達到547.7億美元,同比增長31.7%。今年頭4個月,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貿易額為220.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5.1%。
雖然從中國對外貿易總體上看,東盟作為中國的貿易伙伴仍然排在第五的位置上,但這片資源豐富、潛力巨大的市場在中國商家看來仍是一道值得等待烹飪的大餐。在中國海洋石油、康佳、tcl等國內知名企業已經為進入東盟市場而馬不停蹄地奔忙的同時,中國眾多中小企業的視線也落在了東盟市場凸現出來的商機。
近幾年,我國中小企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約有1000萬家以上,占全部企業總數的99%。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這些中小企業手中掌握著比大型企業更加靈活且為數不小的資金。在缺乏穩定性的東盟市場投入資金少、轉產快是他們的優勢,因此專業人士預測,中國中小企業到東盟國家投資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內中國--東盟經濟往來的一個趨勢。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陸建人告訴記者,由于部分東盟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各國又缺少大型的能壟斷市場的企業,因此中國的中小企業進入其市場的難度相對比較小。
陸建人指出,中國的農業機械、小家電、輕紡織產品在東盟國家占據較大市場份額主要是憑借著價格上的優勢。但如果中國的企業能將生產轉移到越南、柬埔寨、印尼等這些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國家,則可以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等,進而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另外中國的企業還可以利用這些東盟的國家出口配額及wto對東盟國家的優惠政策,將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這對中國中小企業來說是一條“走出去”的“曲線戰略”。
中國有句古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專家建議,中小企業開拓東盟市場要深入了解東盟各國有關投資環境、市場結構、貿易法規以及文化習俗等多方面的情況,注意選準好的合作伙伴。陸建人提醒,東盟十國國情較為復雜,貿易環境差異性很大,對東盟國家的直接貿易要在國別和產業上作積極而謹慎的選擇。
目前我國不少省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出口結構極為相似,向東盟國家主要出口產品的種類、檔次都比較接近。因此專家提醒中國各個省區亟須在產業結構調整上給予充分認識,減少盲目競爭,提升我國中小企業整體的國際競爭能力。
除此之外,缺乏品牌意識也是中小企業進軍海外的軟肋,陸建人在接受采訪時也對此表示憂慮。他指出,現在一些出口到東盟國家的由中國企業生產的產品比如手表、收音機等只有白紙包裝,沒有品牌也沒有說明,有的產品更是貼上了當地的牌子。因此培養品牌意識也是中小企業目前要做的重要工作。
最后陸建人建議,各省區的政府應把對東盟國家的考察工作更多地交給企業或者是民間團體去做。而政府部門應把主要精力放在盡快制定促進中小企業出口和國際化戰略的法律法規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