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國內鋼鐵制品企業面臨雙重成本增長考驗。
浙南、蘇南、重慶、廣東一帶汽車摩托車配件、五金工具、標準件等產業發達,這些企業有一半以上是出口加工企業。五金鋼鐵制品去年出口額已超過60億美元。業界人士預計,今年全年我國五金類鋼鐵制品出口額有望超過80億美元。
但是,這種喜人的業績之中也有缺憾,如鋼鐵制品生產以中小企業為主,產品主要是中低檔產品,出口價格不高,低價競銷現象普遍。據業內人士反映,這些五金類鋼鐵制品多是國外不愿意生產的品種,國內企業以低價換得在國際市場較強的競爭力,可以說,低價是這些企業在贏得國際市場份額的制勝法寶。
用于制造螺栓、螺母、鉚釘、插銷等緊固件的主要原料是冷鐓鋼線材,國慶以來,冷鐓鋼線材價格隨著高線價格的上漲步步攀升,拿需求量較大的35k材質,φ6.5mm冷鐓鋼線材來說,10月下旬在寧波、溫州一帶的價位已達到3250-3300元/噸,鋼廠還有進一步提高價格的趨勢,此番漲價不純是市場炒作,而主要受原燃料價格的高走和全球性鋼材供求失衡的支撐,估計短期內較難消除。繼今年七月份以來,鋼鐵制品類行業又一次感受到成本上升的壓力。摩托車零部件平均增加成本30%,個別零部件增加成本高達60%。
國內生產冷鐓鋼的鋼廠不少,如包鋼、湘鋼、沙鋼、南鋼、杭鋼、邢鋼等等,但作為用戶卻沒有選擇的余地,緊固件本來就是微利產品,而且市場競爭激烈,生產企業分散,誰也不肯個別提價。出口合同往往要提前一個季度甚至半年簽訂,國外買家一貫嚴格照合同辦事,不會因原料的漲價而提高收購價,這樣,成本上漲的壓力就要由緊固件生產企業來承受。為了避免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失去客戶,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企業只有虧損生產。
現在,出口型鋼鐵制品類生產企業又要面臨另一個考驗,即明年1月1日起執行的出口退稅下調政策,鋼鐵制品類出口退稅額將從目前的15%降到13%,下調了和2%。制品企業的利潤要又一次被壓縮。從歷史情況看,伴隨著出口退稅率的調整,出口增長率都會出現較大的反向波動。1995年7月1日,為了減輕財政負擔,出口退稅率從16.63%下調到12.86%,出口退稅率下調3.8個百分點,相應地出口增長率從上半年的44.2%下降到下半年的8.8%。下調出口退稅率的出口彈性系數高達9.4,出口退稅率調整對出口增長的影響非常直接,此次調整對外貿出口的影響可能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顯現。
也有觀點認為,"中國即使取消出口退稅,中國的出口商品也不會失去相當的國際競爭力。"專家認為,中國的最大優勢,還是土地成本低和廉價的熟練勞動力。中國出口商品即使含稅,在國際市場上價格也不算高。比如,在北美的超級市場中,需要花大約5美元購得一個當地產的數碼鎖,而從中國進口只需要1美元;既然批發價才1美元,那出廠價應該不會超過30美分,如果加上17%的增值稅,也不會超過35美分,所以,最后的零售價并不會受到影響。
雖然如此,面對日益提高的鋼鐵價格,業內人士建議,制品類企業在采購原料上最好能做到多元化,供貨渠道不可過于單一,盡量避免一棵樹上吊死。現在江浙一帶冷鐓鋼供貨廠家增多,僅今年以來就增加了馬鋼、南鋼等大廠。制品類企業已明顯改變了傳統的采購習慣,不再局限于向其使用習性的廠家訂貨,而是論價選購,選擇質量相近而價格最低的產品。這從一方面也增進了鋼鐵生產廠家之間的競爭,日前一些鋼材經銷商,也采取了讓利換市場的方法,以保住原有的客戶,但出廠價格在不斷提高,這一舉措在原料價格持續上漲的今天顯然是不能持久的。
此次退稅率調整同時也能促使出口型企業和外向型經濟居主導地位的一些地區調整產業結構特別是產品的市場結構。低價競銷海外市場的年代已經過去,更為強硬的力量逼迫各行各業尋找新的成交增長點。拼價格不是出路。對鋼鐵制品行業來說,生產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出口產品才是其最佳出路,而對鋼鐵生產企業來說,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根據市場需求推出新品種,才是其保持企業活力的源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