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毋庸置疑我們已是齒輪生產大國,能生產齒輪的廠大小不下千家,其中骨干企業200多家,但大部分仍是低水平的,離齒輪強國的距離甚遠。同時,我國的齒輪出口還小于進口。目前,世界上的齒輪出口大國是美國、日本、德國和意大利,世界上齒輪的工藝和裝備水平最高的在瑞士和德國。因此,我們下一步要爭做齒輪生產強國和世界齒輪出口大國,而今后的5年將是一個決定性時期。
機械化與信息化并舉
要實現這一目標齒輪行業就必須跨越式發展。而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是機械化與信息化并舉。
目前,通過技改提高企業競爭力,提升產業水平,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企業紛紛加快了技術改造的步伐。如綦江齒輪廠與重慶大學合作,對產品試驗室微機群控系統進行了升級改造;一汽長春齒輪廠近期已完成了對紅旗轎車變速器前殼體生產線的改造,不但提高了生產能力,而且滿足了紅旗轎車換代的需要。
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技改帶有盲目性,處于低水平。而我們所說的真正的技術提升必須是要在技改中將信息化和機械化井行。最近,行業內一些企業的技術改造已基本按這個思路了。典型的如萬杰公司新建了一個車間,它選用的設備和實施的工藝基本按這個思路來配備的,所以它的數控化水平和裝備水平是跟國際接軌的。另外,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在汽車方面。上海汽車工業集團和一汽集團聯合跟德國大眾公司成立的變速箱公司已經投產,這是一個以國外控股為主的企業,其建設也是按這一思路來的。目前,在汽車變速箱方面,這個工廠雖不是世界最先進水平,但在我國還是比較領先的。只有這樣,我國的齒輪行業才能前行,才能成為生產強國。
實施模塊化和配套網絡
市場經濟的一大特點是專業化生產,然后形成配套網絡。近幾年,浙江成為我國發展的一個代表。5年前,浙江臺州還都是家庭作坊,一家生產一種零件,為摩托車配套。雙環公司和玉環公司這兩個當今齒輪業的佼佼者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其發展歷程就是按市場規律、進行專業化生產,把某個零件做好做精,再加上網絡配套。此外,中馬也是小廠,給上海的美國通用配套自動變速箱中行星齒輪的太陽輪,經3~5年的發展,已達到國際水平。為什么我們一些國營大廠幾十年上不去,一個是機制問題, 一個是市場化問題,所以說臺州經驗對我們發展網絡化和市場化來講是可取的。齒輪行業要指導一批企業,不要都做變速箱。有產品開發能力的做變速箱,有工藝創新能力的做零件。
齒輪部件包括汽車的變速箱、汽車的后橋和工程車后橋以及工業變速箱,這都是總成廠。總成廠的工作重點應把模塊化創新設計作為核心。如果總成廠沒有設計能力,只是照圖紙生產、這個企業是沒有生命力的。骨干廠一定要具有創新能力,只拿別人的圖紙來生產的企業,是永遠要跟隨在市場后面走的。而且創新設計要和總裝廠配合起來。就是說汽車齒輪變速箱的設計一定要跟汽車的換代做并行工程。
創新的模塊化設計和網絡化的配套應組織起來,像浙江的許多廠,一年以40%~50%的速度增長。原因是它就是幾個件,幾條線,有創新工藝,做得好,給別人配套,配套商很滿意。變速箱廠如果樣樣都干,它肯定干不好。我們中國市場化為什么是初級階段,就是因為我們的專業化水平差,沒有形成配套網絡。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學習臺州一家一戶的做法,它反應了市場經濟的網絡化。瑞士的手表就是一家一戶做起來的。瑞士是一個小山國,它的機械工業、儀表工業相當好,就是一家一戶的雛形,這就是市場經濟的模塊化和配套網絡,這也是齒輪行業倡導的模塊化、專業化和配套網絡。
而隨著我國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進一步融合,全球化采購、全球化配套已經到來,這樣在我們面前就出現了一個嚴峻的問題:我們的模塊化企業必須達到國際上通行的配套水平。未來5年,我們汽車工業齒輪箱這個模塊的骨干企業要在中國立足,必須達到國際水平、達不到國際水平,就準備退場或改做別的。骨干企業作為行業的牽頭企業要打入國際市場,如果有50家骨干企業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市場,那么我們國家齒輪行業出口就了不得。原則上,一個企業年出口達到1000萬美元就算起步。目前,我們必須強調骨干企業要成為牽頭企業,就應該是國際零部件供應商,這是國際上的標準,否則你成不了牽頭企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