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交通的“瓶頸”問題最近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剛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指出,“要努力緩解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制約。進一步安排好電源和電網建設,加強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設,加快重要交通干線和樞紐的建設。突出抓好節約能源、節約原材料和節約用水工作,搞好重要資源的綜合利用”。
但是,目前部分能源到底緊張到何種狀態?最基本的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有多少?從有些地方和政府部門既往的做法看,年初有意壓低行業全年增長的預計值,為年末政績而設計工作規劃——應當引起特別警覺。
目前呼聲漸高的中國成品油(特別是柴油)、煤炭、電力缺乏的狀況到底達到何種程度?這種缺乏是否將再次形成中國經濟增長的“瓶頸”?國家相關能源管理部門沒有進一步向外界提供明確的信息。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馬凱本周一(12月1日)表示,今年以來電、煤、鋼材等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生產增長迅猛,消費量增長更快,有19個省區市出現了拉閘限電。
那么,掛牌不久的國家石油儲備辦公室、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機構,是否正在對能源供應戰略進行相關研究?記者采訪一系列專家后均得出這樣印象:由于信息獲取有限,目前他們對中國能源供給能力以及對宏觀經濟可能產生怎樣的影響等問題,幾乎無法全面解答。
預測有誤?
近期多數省區均告出現電、煤等能源短缺,相當一部分專家認為不排除預測錯誤所致。在電力供需方面,類似于今年外貿進出口曾經出現嚴重低估,研究部門也出現了低估問題。
根據今年4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相關報告,預計2003年中國用電需求增長將在9%~10%,2003年將比2002年大約增加1490億千瓦時,用電量達到18030億千瓦時。但迄今實際情況大大超出了這一預測——今年1~9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達到1374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58%。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信息部11月發布的電力供需報告又認為,全年電力需求增長將達14%~15%,用電量將達到18680億~18844億千瓦時。這個數字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年用電增長速度最快的紀錄,顯然,年初的預測數據低估了5~6個百分點。
但是,國電動力經濟研究中心的專家向《財經時報》表示,仍然無法確切知道目前真實的電力需求量。這位專家的理由是,由于電力難于儲藏,發多少電就用多少,所以國家電力目前是否短缺,短缺多少,無法做出準確預測。
煤炭也有類似情況。煤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黃盛初表示,原先估計2003年的煤炭使用量會增加3%,但現在實際增加了6%~8%。去年的煤炭使用量為13.94億噸,今年產量為15億噸,甚至可能超過16億噸。
煤炭供應緊張,至少有2/3的因素是由于電力緊張——一些地區提高了火力發電量。 同時,山西、新疆等地因為煤炭供應緊張,不得不允許原先已經關閉的一些小煤礦重新開工。
煤炭信息研究院能源安全研究所所長胡予紅指出,全國煤炭的總體情況仍然是“需求稍微大于供給”。近日各地交通管理部門開始加大力度限制公路運輸超載——這一措施無疑有其積極意義,但又導致煤炭運輸成本上漲,削弱了煤炭市場的供給能力。這可能也表明,煤炭的供需存在信息不明問題。
信息矛盾?
從中央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全國數據以及根據數據得出的結論看,有關信息與各地能源供應反映出的情況也發生了沖突。以電力為例,今年4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2003年電力供需形勢預測報告認為,2003年電力供需總體平衡偏緊,局部地方拉閘,有些地方富余,網間尚有潛力。但一些省市的情況表明,即使不考慮一些非正常的因素,今年的電力供應也當屬嚴重短缺,并且網間并無供給潛力。
湖南省電力公司政策研究室高級工程師歐陽永熙表示,湖南電力嚴重短缺,除了水力發電因為水庫缺水而導致發電不足,煤炭供應和其他省的電網供應不足也是問題,否則,早就從其他電網調電了。即使水力發電照常供電,湖南仍然缺電,只不過水力發電不足使缺電問題變得更加雪上加霜。
有關人士認為,電力、柴油、煤炭在部分發達地區的短缺現象到底出于怎樣一種因果鏈條,目前還需要研究,全國各地的供銷情況更需要深入調查。并且,像電力、石油等部門的統計信息需要盡快公布。因為現在相當一部分信息不透明,導致全國的能源問題研究大大滯后或大打折扣。
電監會提出五大原因
電力、柴油、煤炭等在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的短缺,是否因投資增長過快所致,需要盡快理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任若恩指出,能源需求旺盛不一定說明宏觀經濟過快,因為目前能源的消耗增長與國民經濟增長不同步。比如,如果高耗能產業發展快,能源必然緊張,但這不能說明宏觀經濟發展快;反之,低耗能產業發展快,能源供應就會寬松,但宏觀經濟發展可能迅速。
中國電監會今年9月完成的18個省(市)缺電調查報告顯示:今年夏季這些省市出現電力緊缺問題,根本原因是預測存在偏差、電力投資增長速度放緩、新增裝機容量低于同期電力需求增長,導致供需矛盾加劇。電監會提供了造成電力吃緊的五大原因,最后一個是“高耗能產業用電負荷增加,電力供需矛盾加劇”。該報告也指出,高耗能工業集中的山西、內蒙古、寧夏等地,今年7月工業用電增速均在20%左右。顯然,上述三省與全國實際缺電嚴重的江蘇、浙江、廣東、湖南等省份地域錯位,這似乎反映出耗能產業的發展并非電力需求緊張的根本原因。
柴油哪里去了
記者發現,目前已經公布的各地今年三季度gdp增長率(西藏和河北沒有公布)中,上海、浙江、重慶、江蘇、海南、甘肅、山西、河南、遼寧、天津等都稱達到近年或最近5~10年以來的最高值;約有20多個省(市)的gdp增長率超過10%。這似乎與電力部門公布的電力需求“達到約30年來的最高值”相吻合。一些gdp權重較大的省(市),如廣東、山東、浙江、江蘇,gdp增長率都在13%以上;上海的相應數字是11.8%,遭受sars重創的北京也有10%以上。此前,摩根士丹利駐香港的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電力消耗是衡量中國gdp增長率的主要獨立指標之一,與2002年相比,今年電力消耗已經增長15%。這或許說明,中國經濟的實際gdp增長率已經遠遠高于名義gdp增長率。
但這仍然不能解釋柴油在部分發達地區緊缺的原因。
根據浙江省經貿委市場處提供的消息,目前浙江省內依靠柴油發電的小發電機的發電總量只有280多萬千瓦時,1~10月同比并沒有增加。那么,為什么浙江省11月會發生柴油供應緊張?柴油都到哪里去了?中石化集團調研室的專家對《財經時報》說,一些媒體最近報道的中國的石油公司出口柴油過多導致國內部分地區柴油供應緊張的說法“不成立”,因為相對于汽油而言,過去的柴油出口一直很少。
那么,一度柴油供應緊張的北京、重慶、浙江、上海、湖南等地增加的柴油都用到了何處?作為更加重要對國民經濟影響大得多的資源——汽油為何沒有發生供應緊張的問題?
部分能源緊張的真正原因還是個謎。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