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2019中國國際大數據融合創新·人工智能全球大賽武漢分賽區決賽落下帷幕。最終,人工智能穿戴型手勢識別、子母型多功能水下機器人和基于動力學軌跡規劃算法的機器人三個項目沖出重圍斬獲前三名。
武漢不僅是2019數博會人工智能全球大賽第一個開賽的賽區,也是大賽首次轉戰內陸的城市。在不到一個月的項目招募中,武漢賽區共收集到有效報名項目達230個,涉及自然語言處理、數據挖掘、人工智能算法等領域。
本次大賽作為國家級、國際化賽事,旨在通過加強與國內外人工智能的企業合作,搭建國際化人工智能交流平臺,推動大數據融合創新生態圈建設,進而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注入新動能。
參賽的16支隊伍大多都是初創團隊,半數以上的創始人都是剛參加工作25、6歲的年輕人,有的還是在校大學生,這些項目大多數都是人工智能在農業、家居產品、工業領域的應用。
來自英特爾、戴爾、騰訊和多家投資機構的專家擔任評審,他們圍繞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和項目團隊進行打分。專家們表示,依托華中科技大學等一批重點高校的科研沉淀,此次參賽的很多項目都是以機械制造為基礎融合人工智能進行創新,讓人眼前一亮。
比賽當天還舉辦了2019數博會人工智能全球大賽加速營活動,貴陽高新區投促局的代表向16支參賽隊伍進行了產業政策解讀,intel的psg系統構架專家,作了主題為“fpga的人工智能加速時代”的技術分享。隨后,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負責人,向參賽團隊全面介紹了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定位、優勢與使用方法等。
來源:騰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