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創新奇智主辦的“智變與突破-制造業人工智能落地峰會”在中關村創新工場和創新奇智總部圓滿落幕。該系列峰會旨在國家大力倡導“智能+”的大背景下,結合創新奇智在人工智能制造業的落地實踐,以及當前制造行業的應用痛點,探討制造業的“智”變之路。在此之前,已在南京、寧波、廣州等城市舉辦,均收到強烈共鳴,引發不同領域的傳統制造企業對人工智能時代轉型升級的思考和討論。
作為該系列峰會的最后一站,“智變與突破-制造業人工智能落地峰會”北京站座無虛席,大咖云集。創新奇智cto、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首席架構師張發恩及創新奇智制造業團隊,與在座嘉賓就“人工智能商業化落地”、“ai在制造業的落地與實踐”、“制造行業應用痛點”、“智慧園區解決方案”等話題深入探討,為智能制造提供發展方向與思路。
人工智能進入 “應用為王”的時代
“人工智能正走出實驗室,進入’應用為王’的時代。” 張發恩在演講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他認為,人工智能具有很強的to b屬性,要把已有的ai技術落到實際應用場景中,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創新奇智專注于“ai+”b2b企業服務,致力為企業提供ai相關產品及解決方案。 “人工智能賦能商業化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人工智能to b一定要選出有行業價值的場景,并不是技術領先就能夠把事情做好,如果場景選不對,就會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在創新奇智,我們采用’技術產品+行業場景’雙輪驅動模式,強調技術先進性和商業價值的并重。”
面對智能制造的大機遇,張發恩為創新奇智規劃了“項目(project)-產品(product)-平臺(platform)”的三步走p3策略。“創新奇智已經到了做產品的階段。為解決人工智能應用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我們采用軟硬一體的產品交付方式,讓企業開箱即用創新奇智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無需再做復雜的設置。目前,創新奇智已提供了訓練一體機、能耗管理一體機、智能表檢一體機、ocr一體機等軟硬一體交付解決方案,可以彌補實際應用中軟硬件不匹配等問題,加速ai商用落地速度。” 張發恩進一步解釋說。
如何向制造業“注智”
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且制造產業鏈條相比其他行業復雜,更強調賦能者對行業背景的理解,這都造成了制造業的ai賦能相比其他行業門檻更高、難度更大。隨著不斷深入智能制造產業,創新奇智對ai賦能制造業有了更豐富的經驗和更廣闊的思路。在創新奇智制造業合伙人孫剛看來,制造業的“智能+”轉型,實際上是一個向行業不同領域“注智”的過程,向運營、產品、模式注智,從動能激活和效率躍升兩方面入手,實現從“互聯網+”到“智能+”的轉變。孫剛還提到,中國“智”造的大前提是中國“質”造,因此產品質量管理效率躍升是智能制造率先邁出的一步。
目前,針對傳統制造業復雜多變的業務場景,創新奇智圍繞“研、產、供、銷、服”等制造領域的關鍵環節,深挖應用場景,在質檢、分揀、預測性維護、備品備件預測以及生產資源分配等多個領域均有成果,已落地的案例均做到了貼合場景、貼近市場、貼近用戶。
智能制造,所貴唯實踐
深度學習技術在圖像識別領域的廣泛應用為智能制造帶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據創新奇智高級技術總監艾國介紹,創新奇智著力打造工業視覺的技術領先性,將傳統算法和深度學習技術相結合,自研ai工業圖像分析軟件manuvision,支持有無檢測、2d/3d視覺引導、表現缺陷檢測、尺寸測量等,廣泛應用于3c、汽車、紡織、新能源、半導體等細分領域。
ai賦能各個領域其實都是與場景、落地和商業有關的。創新奇智高級售前總監毛青結合實際案例,介紹了創新奇智在3c、服裝、發動機、汽車內飾件、家具等細分領域的應用實踐。除生產過程本身外,生產園區的管理也很重要。創新奇智高級產品總監溫哲立向與會企業介紹智慧園區解決方案,基于視覺識別、肢體識別和機器學習算法,將細分場景和人工智能技術深度結合,提供目標識別、行為檢測、區域監控、園區智能運營等功能。
據了解,目前,創新奇智已經有數個成熟的制造業落地方案上市。在創新奇智“ainnovation center”人工智能展廳內,智能質檢、分揀、智慧園區等解決方案,吸引很多嘉賓駐足體驗。以質檢為例,現場展示的手機殼質檢、成衣質檢、發動機質檢、磁性材料質檢等應用場景,已被多家業內知名客戶采用。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