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召開的中國機械工業發展趨勢2003論壇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更加明確地提出,我國裝備制造此面臨三大難題。
一是機械工業中的重大技術裝備與國際差距較大。一個國家機械工業的強弱集中體現在重大裝備上,而恰恰在這個方面我們的弱點是很明顯的。就拿我們引為自豪的發電設備來說,我們目前還只能自主生產亞臨界發電機組,而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還需要與國外合作伙伴合作制造。抽水蓄能機組更是主要靠進口。適應環保要求的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還只是在國產化過程中。燃氣輪機剛剛敲開了門。輸變電中的直流輸變電我們仍然掌握不了主動權。發電設備尚且如此,更不要說重型礦山機械和石化通用機械了。石化設備盡管我們生產了大量關鍵裝備,但還沒有自我承包完整的工程。冶金設備,包括寶鋼一、二、三期工程都不是我們獨立完成的,還需要與國外合作。
二是在重大技術裝備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尚未進入良性循環。由于重大技術裝備技術要求高,利潤率低,民營企業還很少涉及這個領域,又由于事關國家經濟安全,對于三資企業,我們還有防御意識,因此在這個領域,主力軍還是國有企業,他們在改革發展中難題還很多,國際競爭力還很弱,遠沒有達到可以稱雄世界的地步。
三是機械工業技術來源過分依賴引進,自主開發能力薄弱。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是跟隨式的發展,上個世紀80年代引進,90年代合資,我們的技術主要靠從合作伙伴那里引進,短平快地獲得。這種方式使我們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于低端。要想成為機械工業強國,沒有自主開發能力是不可想像的。
鑒于以上困擾機械工業的難題。蔡惟慈強調說,我們切不可為當前較高的增長速度而陶醉,全行業要居安思危,保持冷靜的頭腦,要堅持不懈地狠抓開發能力提高、組織結構優化、產品質量翻身三件根本大事,堅持不懈地致力干企業的技術進步,堅持不懈地致力于經濟效益的提高和增長方式的轉變,一定要著力于提高全行業素質,只有這樣,才能走上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道路。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