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記者在中國船舶重型工業集團(簡稱中船重工)2003年工作會上獲悉,去年中船重工承接船舶定單超過420萬噸,完成年計劃的210%,增長244%,超過了前三年的總和而此前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簡稱中船集團)也宣布去年承接訂單大幅增加。對此,業界普遍認為國際船舶制造業開始迅速復蘇,這是中國船業追趕日韓的最佳時機。
從1994年開始,中國造船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三位。2003年,中國承接新船訂單近1800萬噸,占世界份額由2002年的13%提高到18%。中船重工總經理李長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公司手持合同金額高達400億元,同比增長了27%;手持船舶訂單超過630萬噸,同比增長了67%。中船重工的軍品生產和科研水平頗具實力。相比而言中國另一家大型船舶制造企業,中船集團在民用船舶生產上表現則更為突出,就在前不久1月4日,中船集團也對去年工作進行了總結:2003年中船集團造船產量創記錄地達到217萬噸,承接新船訂單870萬噸,同比增長253%。累計手持新船訂單近1200萬噸。而不管是中船重工還是中船集團,骨干船廠的生產任務都已經排滿到2007年上半年。
中國船舶制造企業取得如此突出成績,其身后背景就是國際造船市場2003年異常繁榮。國際航運市場能夠提供的造船訂單每年穩定在4000-5000萬載重噸,而去年全球船舶制造業承接的訂單最保守的估計也在1億噸以上,而一位業內專家則樂觀地認為去年全球有接近1.2億載重噸的訂單。從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看,作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韓國,2003年1至9月承接新船訂單382艘,共計1318萬修正總噸;而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承接新船訂單397艘,共計928萬修正總噸。
對此,中船重工辦公廳主任辛國梁分析認為,一些熱點產業的超高速增長帶動了對煤炭、石油、鐵礦石的巨大需求,同時進出口貿易再創新高,而且美歐經濟開始復蘇,這些都帶動了對航運市場的巨大需求,國際航運價格也達到近幾年的最高水平。以17.5萬噸散貨船的臨時租賃合同為例,2003年6月的日租賃價格為15000美金,而現在則“爆升”至前一階段的每天10.5萬美金。船東為了盡快抓住市場機遇,紛紛向船廠追加訂單。同時,辛國梁認為,一批單殼散貨船和單殼油輪即將被淘汰也增加了國際造船訂單。從今年1月1日起簽定的單殼散貨船的建造合同就不再被一些港口接納,也就是說,2004年1月1日后簽定合同建造的單殼散貨船將不能在一些港口靠岸,這也使得一些船東為了節省建造雙殼船的費用而搶在2003年底簽定合同。
對新增海運能力的巨大需求,使得國際船業已經成為賣方市場。一些船東為了縮短工期而加大了資金投入,但更多的是有錢也訂不到船,國內船廠的任務量早已經排到了2007年。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船廠老總介紹,他們廠仍備有三條生產線可以安排開工,但這并沒有對外公開,他相信過一段時間,船舶訂單價格還將進一步有利于船舶制造企業。據中船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陸錫華介紹,目前船舶訂單價格已經較去年增加了10%-12%,17.5萬噸好望角型散貨船現在的定價約為4100萬美元,而去年6月的訂單才3500萬美元左右。船舶制造業已是進入賣方市場,業界相信船價還將進一步上升。
國家政策對船舶制造也給予了大量支持。12月底支持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100個重大項目就包括了中船重工在大連和錦州的3個項目,涉及資金25億元。而此前坊間也流傳國家發改委將出臺“中國船舶工業發展政策”,顯示國家在船舶工業上的政策更為開放和靈活,在投融資、技術引進等方面有重大突破,支持在渤海灣、長江口、珠江口建立三大造船基地。
但中國船舶制造業在高歌猛進的同時也面臨巨大問題,鋼鐵價格不斷上漲成為各大船廠的一塊心病。目前市場上船用鋼板的均價為每噸4000元左右,而2002年底這一價格只是2500元左右,平均漲幅超過50%,鋼材采購成本一般占整艘船成本的三分之一,這無疑給造船廠帶來巨大的成本負擔。訂單價格上漲所帶來的巨大利潤空間被鋼材漲價吃掉了絕大部分,訂單的大幅增加卻不能帶來利潤的巨大增長。
對于2004年的市場,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團都對此表示謹慎樂觀,也不約而同的將2004年承接訂單預計為300萬噸,表示2004年不會再出現去年的超高速增長。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