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上漲、出口退稅率下調等因素,將導致一批棉紡織中小企業面臨嚴峻考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業部副主任孫淮濱日前在張家港市舉行的中國首屆氨綸紗行業高峰會上指出,棉紡織中小企業是生還是死,在于新年第一季度誰能扛住巨大壓力。
棉價瘋漲是最大的苦惱
2003年,國內市場棉花價格突然發生變化,從年初的每噸11100元開始不斷上揚。9月份以來,新棉上市不但沒有緩解市場供需壓力,棉價反倒一路狂漲到每噸18000元以上,每噸比上年同期高了5000元左右。
張家港是國內重要的紡織基地,在這個市的金港鎮,集中了國內30%以上的氨綸紗生產企業。李良,金港鎮農工商總公司總經理和鎮委副書記,在去年整個第四季度都在為金港鎮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紡織企業的棉花問題奔波。他介紹說:“我們及時發現了棉價問題,并從去年10月份開始就動用開發區自有資金,后來又通過銀行貸款,先后投入幾個億,赴新疆、山東等產棉區幫助區內紡織企業采購棉花,即便是這樣,仍然有個別企業不堪棉價上漲的壓力開工不足或停產。”
金港鎮及時采取的“非常手段”,使開發區內紡織企業還能勉強“揭得開鍋”,而在與之相鄰的常州等紡織企業集中的地區,目前已經約有1/3的紡織廠停產,另有2/3開機率不足65%。有信息顯示,自去年9月份棉價開始出現“井噴”以來,國內紡織行業,特別是棉紡織行業承受了空前的壓力,紡織大省浙江有1/3以上的棉紡企業限產或停產;湖北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已經停產,另外一家大型國企也關機50%,靠庫存維持。
出口退稅促使行業調整結構
另一個令紡織業感到忐忑的消息則是從今年1月1日起,國家將紡織品出口退稅率降低,其中占紡織行業出口80%的服裝和棉織品的退稅率從17%降到13%。
“這實際上意味著棉紡業出口成本上升了4個百分點,如果加上國內棉花價格的暴漲,我們的棉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優勢將被大大削弱,今年想再現去年出口的輝煌幾乎是不可能的,國際市場的訂單將會大量轉移到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一位企業負責人分析說。
孫淮濱指出,去年我國紡織業出口在10個月的時間內便超過2002年一年的總額,達到642.5億美元,除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給行業帶來的機會外,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大家都知道今年出口退稅將下降,因此都搶在下降前增加出口,今年紡織品出口減少幾乎已成定局。
出口退稅率下降,意味著傳統的以量取勝的競爭模式將受到挑戰,對紡織服裝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作量的文章,而要開發新品,要抓質量。”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陳樹津指出,出口退稅率下降,將帶來紡織企業的又一次優勝劣汰,整個行業會面臨一次新的調整,從而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最終實現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