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 于立霄)近年來,中關村示范區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著力發展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工業互聯網等高精尖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點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與全球同步,甚至領先世界。
記者日前走進了位于東升國際科技園區的北京天智航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臺骨科手術機器人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機器臂在工作人員的操控下精準找到術中位置,輔助醫生進行骨科手術。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款自主研發的手術機器人,是全球唯一能夠開展四肢、骨盆以及頸、胸、腰、骶脊柱全節段手術的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臨床精度達到0.8毫米。它可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輻射、降低手術風險。其中,術中輻射減少70%以上,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這款骨科手術機器人已在內地40多家醫院實現常規臨床應用,開展機器人輔助手術4余例。
近年來,中關村人工智能(ai)產業高速發展,逐步成為全球ai創新高地。
據億歐網數據,目前,中關村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400家,占全國人工智能企業總量的1/4,擁有全國過半數人工智能骨干研究單位和10余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關村聚集了一批全國、全球領軍的人工智能企業,部分關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初步形成高端芯片、基礎軟件、核心算法、行業整體解決方案的完整產業鏈,成為內地最大、最具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集群。
中關村ai技術實現全球引領,商湯科技已建立全球頂級、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超算中心,成為亞洲最大的ai研發基地;云之聲研發出全球首款面向物聯網的ai芯片雨燕;曠視科技的核心人臉識別技術被美國著名科技評論雜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定為全球十大突破技術。
中關村提供數據顯示,目前,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產業,總收入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占中關村總收入比重的七成以上。
除了人工智能領域外,中關村還在集成電路設計、5g移動通信、石墨烯材料制備、液態金屬增材制造、柔性amoled顯示、創新藥物與醫療器械等領域,技術創新與全球同步,甚至領先世界水平。
人們關注的芯視界自主研發量子點光譜傳感技術,將量子點材料與成像感光元件相結合,在全球范圍內第一次實現了光譜儀的傳感器化;北斗星通發布了內地首款28納米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最小芯片。
“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得益于中關村精準施策,推動高精尖產業高質量發展。”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翟立新介紹,中關村始終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擺在首位,先后出臺大數據、互聯網+、集成電路、智能硬件、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10個細分產業政策,支持155個高精尖項目。截至目前,支持資金8.39億元。
來源:中國西藏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