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眾就像它的中文譯名一樣,成為了汽車市場的“大眾”消費品。然而現在,大眾為了要保住其在中國40%以上的市場份額,不得不面對來自兩方面的壓力:一是歐元兌美元的持續走強;二是中國車市降價不斷。
難以承受的成本之重
日前,德國大眾表示,計劃削減一半從歐洲運往中國的汽車零部件,以抵消歐元兌人民幣升值而產生的成本壓力。在2003年最后的一個月時間里,歐元兌美元終于突破了1∶1.20的心理關口并繼續攀升,最高時一度達到1∶1.2574。從2002年年初至今,歐元兌美元已經升值了40%,僅2003年一年就有20%的增幅。這對來自歐元區的汽車廠商來說是個很大的考驗,尤其是中低端市場的廠家,今年已在風起云涌的價格戰中嘗盡了苦頭。
匯率分析師普遍認為,美元相對于歐元走弱是個中長期的趨勢,因為美國正面臨地緣政治壓力和國內經常項目赤字等問題,這些問題很難在短期內解決。
大眾公司財務總監漢斯·迪特·珀奇在早些時候曾表示,公司希望在未來4~5年內,將出口至中國工廠的零部件比例降至20%。該公司估計,由于歐元升值導致的成本增加,大眾在2003年前9個月里已損失了12億歐元(合15.3億美元)。
目前大眾在中國設立的兩家合資公司在德國采購的核心零部件大約占到了其總成本的30%到40%,包括制動、車內空調、發動機、變速箱等?!按饲按蟊娍瓷先ミ€有些猶豫,不過現在看來,面對歐元的升值和國內持續的降價壓力,加速本地化生產當是必然之舉。”分析人士這樣認為。
此前漢斯·迪特·珀奇也曾提到,大眾2003年中期在中國繼續追加的60億歐元中,很大一部分將用于零部件工廠的建造。他說:“可以想見,我們的零部件市場份額可能會高于汽車市場份額。”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就在大眾決定追加投資的同時,大眾已經初步決定和上汽集團合資制造變速箱,不過目前雙方對此仍諱莫如深。
跨國零部件的產業遷徙
就在大眾加緊本地化生產的同時,德國汽配行業協會也開始悄無聲息地與浙江省政府進行密切談判,他們準備將協會成員的部分產業轉移到浙江的臺州、蕭山兩地,原因是這兩地有較好的汽配制造業的基礎。
雖然具體談判細節尚不得而知,但是由于事情發生在大眾宣布追加中國國內投資之后,分析人士均認為,這兩者有著某種必然的聯系?!斑@些意圖轉移的企業基本上屬于德國當地的二三級供應商。當大眾加速國產化之后,其上游產業的跟進轉移也就成了必然。”
目前尚無跡象表明,同為歐元區的psa(標志雪鐵龍)以及雷諾-日產有因為匯率問題而意圖加速零部件本地化生產的要求,兩公司也并沒有就此問題做出公開表態。但相關人士透露,日產和東風的一攬子合作計劃中有相當部分是關于零部件的。
同樣,日系車也面臨著由于匯率增加而帶來的麻煩。日元兌美元持續走強,并一度出現近3年來的最高價格。在美國,日本的汽車制造商們正在加強自己的“本土化”———通過本地采購部件和本地制造來減少由于匯率風險所帶來的沖擊:本田公司將其當地產品的美國化率提高到了90%,尼桑汽車公司也提高到了80%。在中國國內,他們同樣加快了其本地化生產的步伐。
“國外零部件產業向中國轉移是個大方向,匯率問題只是客觀上對這一趨勢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而已?!眹┚驳姆治鰩熢S運凱如是說。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