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直接投資(fdi)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可以刺激經濟增長,創造就業機會,并促進貨物和服務貿易以及技術轉讓。發展中國家國內儲蓄率一般偏低,因此fdi就成為它們的經濟生命線。
英國歷來為貿易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積極的海外投資國家,現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沃達豐、bp和殼牌公司名列世界前十位跨國公司的行列。英國也是,截止2002年底,英國對外投資帳面價值總計達5717億英鎊。
一、英國對外投資的流向
英國對外投資相對比較集中(參見下表)。據英國國家統計署的數字,2001年英國對外投資的55%是流向歐洲,而這其中84%的投資又是在歐盟之內。英國投資有四分之一流向美洲,其中絕大部分是投向美國。而亞洲僅占英國對外投資的12%,拉美占5%,澳大利亞和大洋洲占2%,非洲只占1%。
在這些地區中,英資流向又相對集中在該地區的某一個國家,這樣的投資占47%。如南非、以色列、澳大利亞、荷蘭、瑞士、俄羅斯、美國和巴西。
附表:2001年英國對外投資地區分布 (單位:十億英鎊)
地區 金額
歐洲 1784.4
加拿大 47.6
美國 742.6
拉美 144.9
亞洲 382.6
大洋州 50.1
非洲 23.2
來源:英國國家統計署(數據包括金融證券投資)
二、英國對外投資呈下降趨勢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03年的《世界投資報告》,2002年世界對外直接投資較前一年又下降了22%。英國對外直接投資下降尤為明顯,從2000年的近2500億美元驟降到2002年的不足400億美元,下降了六倍多。究其原因,有全球宏觀經濟不振、國際政治和安全環境不佳、股票市場蕭條、企業盈利水平低、一些行業的結構重整和一些國家的私有化步伐太慢等因素。跨國并購同時也大幅減少,航空業和it業的一些大企業相繼破產。
但2004年相當看好,電信和旅游業將領導復蘇潮流。實際上,一些國家在經濟下滑時仍在積極吸引外資,如中國2002年吸收外資達53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外資吸收國。一些中歐小國如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亞,以及歐盟新星芬蘭,都有不俗的成績,這三國2002年吸收外資都增長了三倍。
從地區角度來分析,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吸收外資受挫,亞太地區外資逐步回流,非洲外資流出入持平,中歐地區吸收外資則創下歷史最高記錄,達290億美元。
英國對外投資也基本具有相同的走向。盡管中歐國家吸收外資情況很好,但英國對整個歐洲的fdi卻有大幅下降。亞洲和大洋洲基本從1998年的金融危機陰影中走出,但拉美由于受阿根廷債務危機的影響,外資吸收仍然減少。英國對非洲的投資仍然保持低而穩定的水平。
2004年初始,有統計清楚地顯示英國企業正積極地尋找全球投資機會。然而,投資要經過周密的考慮,贏得英國fdi的競爭也相當激烈。那么,英國企業會尋找什么樣的機會呢?
三、英國企業理想的投資環境
對于理想的投資環境,英國十個成功的跨國公司都認為,政治穩定和高透明度是最重要的,有預見性的法規制度也相當重要。商業法規經常改變,尤其對中小企業不利。有時突然改變法規能毀了一個小企業。英國中小企業普遍認為,信息要清楚明了,新法規要循序漸進,逐步實施。
政府官員的能力和誠實也同樣重要。如果讓英國企業說出一到十個影響投資的因素,大面積的政府腐敗首當其沖,腐敗對于投資的影響不亞于一場內亂。良好的宏觀條件對于投資決策至關重要。對于投資者來講,除了自然資源的吸引力,熟練而靈活的勞工也是吸引投資的重要因素。其它令企業關注的因素涉及現代基礎設施以及當地良好的供應鏈。效率也是至關重要的,勞動力盡管便宜,如果缺乏生產效率,是無法吸引人的。投資者有時寧愿為獲得較好的人力資源、電信設施和能源條件而多付投資。
對于吸收投資的國家來講,較大的當地和區域市場很有吸引力。促進商品出口和擴展服務貿易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協議也有助于吸引外資。因此,想擴大引資的國家雖然對于自己國家的自然資源和地理位置無能為力,但仍然可以在軟環境方面有所作為。
四、投資領域的反腐敗斗爭
腐敗顯然是影響吸收外資的嚴重不利因素,外資吸收國的政府應該盡其所能根除腐敗。腐敗問題在發展中國家尤為普遍。根據一項衡量腐敗的透明度國際指數,受調查的發展中國家中有半數得分不足10分中的3分。低工資、腐敗的歷史淵源、政局不穩以及政府工作的政治化等等都是造成腐敗的原因。2003年有97個國家簽署了新的聯合國反腐敗公約,這是遏制政府腐敗的新舉措。
關于投資國的腐敗,英國公司向來很少給外國官員行賄。在關于行賄調查的透明度國際指數中,英國在所列21個國家的名單中排第8位。英國的反腐敗立法從2002年2月開始生效,而oecd的反腐敗條約早在1999年就已實施。根據立法和條約的規定,向外國官員行賄是違法行為。當然,立法的實施有些不盡如人意,也未曾發生檢舉事件。
五、制定有利于投資的法規
反腐敗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但投資吸收國制定有預見性和靈活性的投資法規,則是可以馬上著手進行的。有利于投資的措施包括取消對企業設立和登記的限制、以及對資金轉移和利潤匯回的限制等。
投資者一般還希望獲得相對于本國國民和其它外國投資者的非歧視的待遇。確保投資者不遭受國有化、沒收或資本緊急控制的風險的規定,也受到投資者的歡迎。如果投資吸收國政府認為有必要實施以上措施,就要規定行之有效的爭端解決機制,以保護投資者有權申訴或獲得賠償。競爭政策和貿易規章也相當重要,因為關稅和配額會影響企業的出口能力。
事實表明,改善投資政策的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能力也大大增強。根據《世界投資報告》,1991年修改投資法規的國家只有35個,而2002年則有70個國家。
跨國公司對有預見性投資法規的要求,導致了在雙邊、地區和多邊等不同范圍內一系列國際投資協定的談判和產生。這些協定的目的原本是要保護投資者,但現在也包括有關投資吸收國不受跨國公司過度行為影響的規定。
英國是談判和簽署投資協定的積極者。在1995年至2002年間,英國共簽署了25個雙邊投資協定和18個避免雙重征稅協定。
國際投資協定是國際經濟外交的重要工具,但其在多邊范圍的談判相當困難。目前wto多哈發展回合中的國際投資規則的談判正舉步為艱。英國一直積極支持在投資領域談判多邊協定。英國貿易和投資局(ukti)的官員稱,多邊投資協定可以使發展中國家和投資國雙方受益,它可以帶來吸引外資所必需的低風險、穩定而有預見性的投資環境。
六、政府和企業積極推銷自己
制定開放的投資法規意義重大,但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一旦有了良好的投資法規,接下來就是要不斷地宣傳和推銷自己的國家。英國貿工部副部長奧布萊恩指出,貿工部每年幫助3500個英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英國設在全球各國的商務處室構成了一個全球網絡,協助政府使英國一直處于國際貿易和投資的前沿地位。
英國貿易和投資局(ukti)負責對有出口和投資愿望的企業提供快捷和權威的信息咨詢;設在各國的商務處室則是英國企業的耳目,幫助企業打入當地市場,尋求機會并成功地實施項目。
英國政府還經常在本國和海外舉辦一些展覽會,并每年支持6000個本國企業出席海外展覽會和研討會。對于企業來說這些渠道非常重要,企業可以借機檢驗市場、與當地建立聯系并展示英國企業世界一流的水平。ukti目前正與英國工業聯合會(cbi)聯合著手在倫敦設立一個新的論壇,為政府和企業分享信息提供一個框架。
設立投資促進局(ipa)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這種一站式的服務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歡迎,投資者可以從ipa獲取所有相關信息。與政府和企業有密切關系的聯合商會也是一個有用的網絡式的工具。企業可以在商會用行話交流有關投資條件的信息和看法。ipa和商會都有能力舉辦一些貿易和投資展覽會。而且,蘇格蘭企業局和威爾士發展局還專門致力于協助這兩地的企業到海外擴展業務。
七、揚長避短
能夠吸引到外資是一回事,但能否從中受益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引資國一定不能讓投資協定流于濫用。過去,一些跨國公司采取反競爭做法,將當地企業和產品擠出市場,剝削勞工,破壞環境,并過分干預經濟決策。
談判投資協定時,目標是要提高一國的發展水平,要在投資鼓勵政策與規范投資者行為之間取得平衡;這包括在某些行業(如電信和旅游等)金融和財政方面的鼓勵措施,也包括要求外資企業盡可能使用當地供應商,培訓當地工人,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以及轉移技術和提高所在國的出口能力等等規定。
跨國公司如今也越來越明白企業對所在社區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這樣可以減少企業的風險,提高品牌價值,增加員工的效率,并有助于開拓其它市場。
簽署一個好的投資協定,然后展開有目的的投資宣傳和促進工作,并對投資者同時施以軟硬相兼的政策,外國直接投資就可以源源不斷地流入,幫助所在國實現經濟目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