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機械產品出口2001年僅達到87億7仟2佰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大幅衰退13%,就當年臺灣機械工業之發展,已帶來嚴荷之局面。臺灣機械工業在1998年由于受到東南亞金融風暴之影響,當期出口大幅萎縮,僅達到新臺幣2,561億元,較之上年大幅減少7.9%,其中出口到東南亞即減少約新臺幣200億元,此為臺灣機械工業陷入谷底之時間。2001年與2002年則逐漸好轉,當期出口總計達到新臺幣2,953億元與3,265億元,較之上年分別負成長5%與成長9%。
預估本2003年較有機會可加強促銷則是東南亞地區,亦就是要看此地區是否能持續增加競爭力。再來則是大陸地區之銷售機會很大,如再加上東歐在經過多年之適應市場經濟后,本年亦有機會加強促銷。此三個地區,將有可能會給國內業界較好之接單與拓銷機會。
1.臺灣機械出口機種別情況
現依據海關出口統計資料,2003年1~10月臺灣機械出口值達到83億3仟9佰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7.4﹪。主力出口機種之出口額,茲分析如下:工具機產品排名第一位,出口值達到13億3仟6佰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大幅增加14%。流體機械排名第二位,出口值為6億2仟8佰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9%。塑橡膠機械排名第三位,出口值為6億9佰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5%。木工機械類第四名,出口值4億9仟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負成長7﹪。閥類排名第五位,出口值為4億6仟8佰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8﹪。模具排名第六位,出口值為4億5仟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成長8﹪。余依序是紡織機械4億3仟3佰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負成長1%,特殊功能機械4億2仟余萬美元負成長2﹪,縫紉機外銷額4億余萬美元負成長6%,軸承類1億1仟6佰余萬美元成長10﹪,皮革與制鞋機械1億余萬美元負成長9﹪,。
2.臺灣機械出口國家別情況
依出口國家別排名來看,2003年1~10月大陸及香港地區排名第一位,出口達到31億7仟余萬美元,占總出額38.1﹪,較之上年同期成長10%。美國排名居次,出口機械達到14億1仟余萬美元,占總出額17.0﹪,較上年同期成長1%。日本排名第三位,出口額達到4億7仟5佰余萬美元,占出口額5.7﹪,較之上年同期負成長4﹪。
東南亞地區則明顯有增加之趨勢,泰國排名第四位,出口額達到3億3仟5佰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11﹪。越南排名第五位,達到3億6佰余萬美元,較之上年同期成長25%。馬來西亞排名第六位,出口額達到2億3仟4佰余萬美元,與上年同期成長2%。余依序是印度尼西亞達1億7仟余萬美元較去年負成長6﹪,德國成長14﹪,加拿大成長2%,土耳其成長80%,意大利成長7%,英國負成長11%,澳洲成長14﹪,韓國負成長3﹪,新加坡負成長3﹪,印度成長19%,菲律賓成長12﹪,荷蘭成長1﹪等。另依序則是西班牙、法國、沙特阿拉伯、俄羅斯等。
3.臺灣進口機種別分析
依據海關進口統計資料,2003年1~10月臺灣機械進口值已達到93億3仟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大幅成長13﹪。主要機種成長幅度均大,現分析如下:具特殊功能機械進口排名第一位,進口值為31億5仟2佰余萬美元,占全部進口33.8﹪,主要是應用在半導體與3c等高科技產業用機械設備,較上年同期成長22﹪。工具機排名第二,進口值為6億7佰余萬美元,占6.5﹪,較上年同期成長3﹪。第三名是流體機械進口值為5億8仟1佰余萬美元,占進口值6.2﹪,較上年同期成長17﹪。引擎及另組件排名第四位,進口值達到4億1仟1佰余萬美元,占全部進口值4.4﹪,較上年同期成長2﹪。塑橡膠機械排名第五,進口值為3億9仟5佰余萬美元,占4.2﹪,較上年同期成長121﹪。閥類械類排名第六,進口值為2億7仟余萬美元,占3.0﹪,較上年同期增長12﹪。紡織機械排名第七位,進口值為2億6仟1佰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4﹪。進口機械主要多 使用于光電、通訊、信息與半導體產業為主,此波進口機械仍多用于高科技產業,而傳統產業如紡織機械等則本年進口亦有所增加。
4.臺灣進口機械來源國分析
依進口來源國分析,則2003年1~10月進口機械主要仰賴日美兩大國,日本排名第一位進口值為51億5仟2佰余萬美元,占全部進口值55.2﹪,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43﹪。美國排名居次,進口值為15億8仟4佰余萬美元,占進口17.0﹪,較上年同期負成長27﹪。德國排名第三位,進口值為6億9仟余萬美元,占7.4﹪,較上年同期減少8﹪。
大陸與香港已躍居第四位占4.5﹪,值得特別注意,進口值為4億1仟余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大幅成長39﹪。余則是韓國占2.5﹪,較上年同期成長17﹪。瑞士占2.3﹪,較上年同期增加36﹪。意大利占1.7﹪,英國1.3﹪,法國占1.2﹪等。
5.綜論
(1)2000~2001年
2000年總的來說,出口暢旺,接單亦較上年大幅增長,無論是工具機、產業機械、機械零組件等均呈現一片好景,已脫離過往兩年景氣欠佳之困境,而業界亦正運用此波接單機會,逐步調整新產品,高附加價值產品,及多接利潤較佳之客戶,以期可調整企業本身之體質與改善經營之績效。
但進入2001年則第三季與第四季之接單普遍放緩,其中特別是第四季之接單感到非常不佳,當時業界就甚為擔心2001年之出口會受到國內投資停頓,與全球景氣下滑,及紐約世貿大樓被恐布份子攻擊事件之影響。
在進口方面2000年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25﹪,主要進口來源為日美兩國合計占全部進口75﹪以上,而進口之設備多為3c高科技產業用機械設備,與公共工程之重大投資用機械設備,在傳統產業用如紡織業、石化業等,則反而有減少之現象,此亦明顯揭露臺灣產業發展之大方向。
但在進入2001年第一季,則依傳媒報導國內在高科技產業之投資普遍均傳出有減緩與放慢之訊息,在進入第三、四季后則國內重大投資幾乎近于停頓,而一般投資金額也在減少,故2001年之進口設備已面臨大幅減少三成以上之進口額。
(2)2002年與2003年
2002年開春以來,業界在接單方面已普遍回升,甚致部份已傳出在鋼鐵材料供貨吃緊與價格回升等問題,第一季與第二季之開工率亦已回復到2000年高峰期九成以上,原先之減少加班與每周減少工作日等現象亦都取消,且2002年出口額已超過去年同期,此為最近16個月來之新紀錄,似乎顯示出口正在好轉中,另則是自8月下旬后,業界傳出之信息則是接單有逐漸減緩與持平之現象,此即表達受全球景氣之影響,2002年第四季之出口將被迫減緩。
綜合分析2003年,機械產品在國內外銷售方面,均有機會較上年有所增加,本年到10月底為止出口增長依美元計價較上年同期成長7.4%,另如依新臺幣計價則較上年同期成長8%。目前業界接單多為短期交貨之下單,甚多廠家運用每日加班與假日上班方式來處理。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