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東西,它能在生活的白水中加點鹽,能為困頓的事業點燃勃興的火焰。那就是夢想。
“我夢想拿下世界造船業皇冠上的明珠——液化天然氣船(lng),將它造得像‘神舟’五號一樣好!”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馬
國棟說。
“我夢想滬東中華創新不斷、生長不止,推動中國邁向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顧寶龍說。
“我夢想公司業績一年比一年好,可以年年加工資。”鉗工鄭軍說。
為了這些夢想,七千國企員工在滬東中華這條大船上同舟共濟,開拓創新,推動“中國滬東制造”在蔚藍的大海中揚帆遠航。
創新:3年振衰起弊
滬東中華成立于2001年,由分別有70多年歷史的滬東和中華兩家老船廠重組而成。當時,國企的弊端在這里都能找到:員工多、造船少、技術低、船價低。
“不在創新中奮起,就在守舊中消亡。”總經理馬國棟說。
“生產總量上升,經濟效益下降”,曾是“低船價、高成本”的造船行業的通病。滬東中華的救治“藥方”是:樹立數字造船、綠色造船的理念,重塑造船生產模式,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重組、優化企業生產要素和生產組織,是滬東中華改革創新的重頭戲。他們探索以“中間產品”為導向的專業化生產,實施船體建造、硒裝、涂裝等區域造船法,并大筆投資革新工藝,不僅減少了等工、窩工現象,還使得部門間的生產關系大大簡化,生產管理和作業流程更加簡潔、科學。
效率由此開始顯現:船舶建造周期不斷縮短,生產成本大大下降。其國內最大的集裝箱船5668箱首制船實現船塢周期130天、碼頭周期132天、試航周期4天的紀錄,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科技改變命運”這句話,如今溶進了滬東中華人的血液。公司重組之際,他們便花大本錢組建一支數百人的研發隊伍,成立技術中心,下設開發設計所、造船設計所和信息技術研究所等機構,3年來先后預研、開發、優化了10多型船舶,新產品大受市場歡迎。
通過科技創新,創出了品牌,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譬如公司將常規7萬噸散貨船的載貨量增至7.45萬噸,船舶總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航運效益顯著優于同類船舶,深為國外船東青睞。到2003年6月,意大利、希臘、香港等地船東所下訂單已達34艘。如今,此船在國際造船界已擁有盛名:“中國滬東型”。
2003年,公司造船噸位比2001年減少了30多萬噸,但由于單船的附加值提高,產值、利潤不降反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