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權威部門6日介紹,2003年,我國皮革、毛皮及其制品業繼續保持產銷兩旺的勢頭,全年出口232億美元,增長19%,占輕工全行業出口額的五分之一以上,連續三年列行業第一。
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牛建國6日在有關會議上說,2003年,我國規模以上皮革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103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比上年增長20.9%。作為輕工業的支柱產業,皮革行業在產業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特征方面比較優勢日益明顯。
據了解,我國皮革資源居世界第一,其中豬皮、羊皮原料資源居世界第一,牛皮居世界第三。在皮革、毛皮制品方面,我國每年輕革產量近5億平方米,占世界總量的20%以上,每年產鞋近60億雙,占世界鞋類總產量的一半以上,皮衣和皮具綜合產量也居世界之首。近年來,我國皮革產品技術水平迅速提升,制成品的加工水平有了質的改變。綿羊皮服裝革產品質量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皮鞋生產技術、產品質量達到國際中檔以上水平,皮革和裘皮服裝的加工和款式設計接近歐洲發達國家水平。一些企業通過在國外設立品牌專賣店、與國際名牌共享資源等方式,開拓國際市場,爭創國際名牌。
近年,我國皮革行業加快結構調整的力度,區域布局相對集中,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達到1.6萬個。全國初步形成了浙江溫州制鞋、浙江海寧皮革服裝、河北辛集羊皮服裝、福建晉江運動鞋、廣州制鞋和廣州花都區獅嶺鎮的皮具業等特色經濟區域。
牛建國說,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皮革行業也存在一些問題:個別地區盲目投資,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皮鞋生產過剩,市場嚴重供大于求;高附加值產品比重小,品牌效應不突出,專業化水平較低,2003年皮鞋出口中,加工貿易占58%,一般貿易僅占30.9%,且以中低檔產品為主;企業無序競爭加劇,由于競相壓價,我國皮革出口雖然逐年遞增,平均出口單價卻有不同程度地下降;安全生產和環境污染問題需引起高度重視。因此,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皮革行業仍任重而道遠。
據介紹,今后,為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皮革行業將建立優質原料皮基地,加強信息引導和行業規劃。同時,引導企業加大出口營銷、資本輸出的比重,促進企業境外辦廠,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貿易格局。針對其它行業出口出現的非關稅壁壘問題,建立皮革行業預警機制,使企業學會運用國際規則,維護我國產品的正當利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