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技術人員把某個河道斷面的各項參數輸入計算機,和著“絲、絲”的切割聲,數控切刀開始在一張完整的模板上舞動。幾十秒鐘后,一個完整的二維河道斷面模型已經展現在面前,這是記者2月3日在黃委水科院模型試驗廳看到的一幕,完成此項任務的是該院新近研制成功的數控制模機。據了解,該項技術是首次在我國水利行業被開發運用。
被命名為hhzm-ⅰ型數控制模機是采用目前國內外最新自動機械輔助加工技術、數控技術,并根據“模型黃河”河床斷面制作的特點研制開發的,其組成主要由工作機床、變頻調速器、電氣控制柜、工控機及制模軟件組成。其最高行進速度可達每分鐘9米。
制作河道斷面模型是“模型黃河”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項技術問世之前,水利制模一直延用手工制作。技術人員需要先把河床斷面圖按照比例縮小,然后在模板上按照尺寸一點一點的畫線、切割、校合、精修,完成600米長的河道模型制作通常需要四五十人耗費2~3個月的時間。
近年來,“模型黃河”測控系統建設作為《“模型黃河”工程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三條黃河”建設的重要內容,受到了黃委黨組的重視,從而加快了“模型黃河”測控系統的研制步伐。黃委水科院把制模技術作為全面提高測控技術和模型試驗精度的突破口。
2001年,黃委主任李國英在視察“模型黃河”建設時指出,制模研發工作要高起點,借鑒國內外數控設備的優點,在此基礎上聯合國內具有實力的單位和專家共同研發,實現制模技術的自動化和現代化,并以此為契機,最終建成技術先進、準確可靠、安全高效的“模型黃河”工程測控自動化系統。
承擔此課題的黃科院技術人員在數控制模系統設計中,以開放、超前的視野,以規范、嚴格的科學態度,以先進的理論、技術作為依托,廣泛聯合國內強勢力量,制訂了科學、經濟、合理、先進、可行的數控制模機設計方案。
據負責該項技術的有關負責人介紹,“模型黃河”數控制模機不僅突破了數控機床只能加工小部件的限制,首次實現了對長1.3米、寬2.5米的模板一次性制模成功。它的運用不僅克服了人工制作速度慢等諸多缺點,而且提高了制模的精確度,實現了斷面數據的有效保存。以制模的精度和速度為例,該設備設計精度為0.005毫米,實際測試精度為0.001毫米,遠遠高于人工制模精度為0.1毫米的要求;600米長的河道制模時間僅需1個多小時。
該負責人同時表示,科研人員將把數控制模的軟件系統開發、數據庫連接、網絡連接作為下一步建設重點,完全實現制模技術的自動化。
另據了解,中國水科院、南京水科院、廣西水利廳等單位獲悉數控制模機在黃河成功運用后,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紛紛派人到黃科院參觀考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