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發達的歐美日諸國面前,中國正越來越多地扮演國際“工業買家”的角色。不久前,日本工業重鎮大阪的60家企業組團來上海招商,希望擴大兩地的合作方式,相互投資參股。
上海市經委副主任樂景彭說,這種由發達國家組織大型代表團上門招商的情況,在上海還是首次。這說明中國的經濟地位正在提高,上海工業已經走出憑借價格優勢出口工業品的“國際賣家”時代,邁上了投資發達國家工業領域的“國際買家”新臺階。
在日本企業大規模來滬招商之前,上海工業已經走向海外,涉足國際產權市場。截至2003年底,上海共批準海外投資項目757個,實際投資金額達12.5億美元,中國在海外每10元投資中就有1元來自上海。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上海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到發達國家進行參股合資、收購兼并的明顯增多,投資金額少則數百萬美元,多則上億美元。
眼下,寶鋼集團正在研究在巴西合資建設大型鋼鐵企業的方案,以便直接進入美洲市場。其實早在兩年前,寶鋼就與世界鐵礦巨頭——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合資成立了寶華瑞礦業公司,并在澳大利亞投資8600萬美元,合資開采鐵礦,在海外形成了鐵礦石產、供、銷一體化的供應地。
上海電氣集團下屬企業明精機床有限公司近日宣布,與德國機床工業一家著名企業初步達成收購協議,中方將對其增資、控股。這家德國機床企業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不僅在德國機床行業名列前茅,在歐洲也屬頂尖企業。同樣是上海電氣集團,一年多前已與人聯手,共同出資3000萬美元,收購了日本秋山印刷機械制造株式會社,開中國企業收購日本企業之先河。收購后的新公司,在第一個財務年度就成功地扭虧為贏。
上海海欣股份出資2400萬美元,收購世界最大紡織面料企業——美國glenoit公司的紡織部分和另一家面料廠,不僅得以順利地在美國、加拿大組織生產,還可利用這家美國公司46個商標的永久使用權,為海欣產品進入歐美市場鋪平了道路。上海制皂集團也出資560萬美元,成功收購了美國默特克動源系統總公司及其總部和在英國、墨西哥、香港的3家工廠。
上海汽車集團出資5790萬美元收購韓國大宇10%的股份,通過通用大宇的全球網絡“借船出海”,打開了上汽集團的資本輸出通道……
上海國資委黨委副書記馬新生分析說,中國工業走向海外大抵經歷三個階段: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出現憑借勞動力、資源和價格的比較優勢,將工業品銷往海外市場的“工業賣家”階段;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中國工業開始探索海外辦廠,在東南亞、南美、南非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投資設廠,生產家電、紡織品和輕工產品,開啟走向海外的“工業廠家”時代;目前,以上海工業為代表的中國工業抓住世界制造業大轉移的契機,在國際產權市場上通過資本運作,步入“工業買家”新階段。
業內人士指出,“工業買家”既是上海工業實力壯大的結果,更將使中國工業進入國際市場、以并購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可能。目前,上海工業參股、并購的廠家,在市場或技術上的排名大多居全球同業前十名,而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落差,有利于企業實現低成本、跳躍式擴張。如海欣股份通過購并美國企業,實現了從亞洲毛絨生產商向世界毛絨生產“老大”的跨越;上海電氣收購德國機床企業后,其數控機床的研發、制造能力將大大提升,從而推動我國機床產業向國際一流水平跨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