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競爭力該怎么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分析,作為基礎裝備,機器人在材料、加工、生產工藝、測量等方面的提升是系統工程,是長時間追求高品質、高性能的結果,這就需要產業參與者具備工匠精神,不能急功近利。
新的拐點似乎已經顯露。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多關節機器人首次成為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第一的機型。“以多關節機器人為代表的六軸機器人占比的上升,表明國產機器人產品結構調整升級正在有序推進。”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說。
2017年,協作機器人處于探索和百花競艷的階段,國外協作機器人雖然占據了大量的市場份額,但存在售價過高以及服務不到位等弱點。而本土廠商跳出國外技術思維,另辟蹊徑,有望占領市場。爾智機器人總裁溫中蒙介紹,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協作機器人在新零售、康復醫療、教育等新興領域有很大的應用潛力,也被世界各國看作是未來機器人升級發展的重要方向。
什么是協作機器人?
協作式機器人是設計和人類在共同工作空間中有近距離互動的機器人,具有柔性特點。與傳統的工業機器人相比,協作機器人更加易用和實用,特別適合完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生產任務,尤其是后續投資所占比重遠低于傳統工業機器人。而且,除了可以彌補傳統工業機器人的不足,協作機器人還可以應用在傳統工業機器人不曾涉足的行業與領域,例如對柔性要求較高的3c行業,并在商業服務領域也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這些優點讓協作機器人被越來越多的用戶所接受,其應用前景廣泛,甚至有業內人士預估2018年將成為協作機器人的發展拐點。
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為協作機器人帶來了巨大的市場。
在廣東、在長三角,越來越多的中小型制造企業有著巨大的需求,它們制造計算機和消費類電子產品等產品。它們自身的體量和規模較小,難以承擔高昂的成本,它們的需求廣泛而且急迫。
上海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躒
上海新松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躒說:“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較輕,不需要幾百公斤重的傳統工業機器人,而每一條生產線上要生產小批量、多品種的產品,是一個完全不同于傳統工業機器人業務領域的新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占據了中國制造領域的絕大部分,市場廣闊。據統計,2018年新產品的生產線設備,產生增量市場空間可達2970億元。
近年來也逐漸成為四大家族的重點布局產品。2015年,abb首款人機協作機器人14軸機器人yumi獲得安全認證;同年,發那科推出負載最大的協作機器人cr-35ia;庫卡則與瑞士格聯手開發出aip機器人揀選技術,將人與機器人協同作業的概念引入未來的自動化智能倉庫設計中……
中國企業有望在這一領域取得突破
2015年工博會上,新松發布了一款柔性的七自由度協作機器人,具備了快速配置、牽引示教、視覺引導、碰撞檢測等功能,主要針對的就是3c用戶對工業機器人投資回報周期短及機器人產品安全性、靈活性及人機協作性方面的需求。系列產品的軟硬件研發全部自主創新,已實現70%的國產率,第二年提高到90%。“2017年已經完成測試,已在半導體、3c電子等行業簽訂了過億元的訂單。”楊躒說。
令人欣喜的一點是,在華南及長三角地區,圍繞新松的一整條產業鏈正在形成。以長三角為例,這里聚集了大量的中小型制造業企業,而新松的零部件供應商也在這里。在杭州臨江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里,以新松為整機龍頭的工業機器人企業服務于周邊制造業企業,同時還帶動了一批零部件創業企業的發展。
“在推進國產化的過程中,我們也一直在幫助國內零部件企業的成長。”楊躒回憶道,當時,用于協作機器人的一個關鍵零部件完全可以采用進口,但為了扶持本土產業鏈,新松還是選擇了本土零部件,“供應商遇到了技術問題,我們就找專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進而理解工藝要求,整個試錯階段耗時兩年,期間消耗的研發成本均由新松承擔。”楊躒說,新松也頂著巨大的壓力,但只有把國內的資源都聚攏起來,讓相關數量眾多的機器人企業聚集在一起,才能形成工業機器人的大產業鏈。“當歐洲人、墨西哥人看到我們的產品時,都非常激動。”楊躒說。
有消息說,2017年,國內有廠商攻克了控制系統、伺服電機、減速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的部分難題,控制系統已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關鍵零部件也部分進行了國產化。此外,在軟件方面,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機器人本體優化設計及性能評估、高速、高精度控制等技術都取得了顯著進展。
來源:上海浦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