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機械零部件產業作為縫機行業發展的基礎,只有加強自身的質量建設和創新研發能力,才能使中國縫制機械產業從生產大國到生產強國的轉變得以實現,自主開發之路才能越走越順。
如果把今天的中國縫制機械產業比作一座豐碑,那么零部件無疑是支撐起這座豐碑的堅實基礎。2003年,整個零部件行業高舉技術創新大旗,以創新為動力,視質量為生命,
扎實開展各項基礎工作,使行業發展也有了質的飛躍,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做好展會文章
促進業內交流
要使我國成為縫制機械的“強國”,這需要零部件業的發展,而發展就要有競爭,展會恰恰給零部件企業一個展示的舞臺,同時增進了競爭,促進了發展。
cisma2003期間,江蘇菀坪和浙江東陽的零部件企業都以地域組團的形式參展,形式和內容推陳出新,各具特色。第三屆中國縫制機械零部件展會在寧波舉行,吸引了全國各地縫制機械整機企業的協作配套部門、新品開發部門、質量保證部門及外貿公司、國外采購團等前來參觀訂貨。展會期間成交貿易額近億元,其意義不僅僅是標志著本屆大會的成果,更體現出了展會所帶來的強勢作用。
2003年零部件展會的成功舉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零部件企業要“走出去”,擴大市場份額,是行業發展的要求,同時也為整機廠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
零部件展會為促進中國縫制機械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 搭建了一個服務平臺。展會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零部件市場條塊分割格局,促進了零部件社會大協作配套的進程,既有利于促進零部件企業的發展,又有利于縫制設備整機廠的產品結構調整和新品開發。
尋求國際合作
提高工藝水平
近年來,零部件企業主動尋求國際合作,引進先進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促進生產工藝改進,提高產品質量,已成為許多企業發展的模式。如溫州亨泰縫制設備有限公司引進德國技術,推出“亨泰”飛針型珠邊機,填補了國內空白。上工股份引進日、德、美等國家的技術人才,已經構成同行業中技術水平領先的人才高地。
在精加工方面,我們還需要做很多工作。如一些零件易于發生高度變形,而具有復雜幾何形狀的零件在關鍵部位要呈現出較高的精度和較好的填充性,這就對我們的精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保證零件的精度,國外一些廠家使用激光設備,對零件校正過程通過一個電機控制的可編程程序自動進行,不僅代替了手動操作,提高了效率,還最大程度地減少操作員的錯誤,同時保證了精度。
近兩年來,一些零部件企業,包括一些整機廠家積極參加了由協會牽頭組織參展的在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舉辦的國際性縫制設備展覽會,參加了有關行業技術與市場考察交流活動。他們充分認識到只有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強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國外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模式,促進行業零部件企業素質的不斷提高,才能形成國際競爭力。
重視基礎工藝
在創新中突破
零件加工、機殼加工、裝配和檢測是縫紉機生產的四大工藝,其中零件加工是基礎。許多零件,如齒輪、軸等,常在強烈摩擦和沖擊條件下工作,因此零件的質量直接影響整機的性能。為了適應上述要求,不僅要求零件表面具有極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而且還要具有足夠的韌性。要同時滿足這些要求,僅僅依靠選材是比較困難的,用一般的熱處理又無法實現,這就需要用表面熱處理工藝來滿足。
在與零件廠商接觸過程中,我們發現零件的工藝區別主要體現在淬火工藝上,大部分零件材料以低碳鋼為主,低碳鋼材料在應用中要進行滲碳處理。就是滲碳這一工藝,不同的廠家生產的零件就有區別。
零部件的質量是整機企業最為看重的。上海惠工三廠信息標準部部長孫樹漢對此說,惠工三廠在采購時選擇協配廠就是以質量為第一標準,價格是其次。質量不過關的,價格再低,也不能用。相反,惠工三廠提高質量標準,及時反饋供應方的產品質量信息,也能促進協配廠家產品質量的提高。事實上,零部件產業與整機行業一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 進,共同提高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只有零部件產業質量提高了,整機產品質量才能獲得可靠的保證;而整機發展壯大了,又能帶動零部件產業的升級。
加大投入
做精做強
據國外的統計資料表明,一個零部件企業的投資應該是整機企業的 1.2-1.5倍,但我國現在零部件企業無論是工藝技術、工藝制造技術,還是裝備水平都要落后于整機企業。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我們的零部件企業的投資大概占到整機的30%-60%,零部件行業投入的研發經費遠遠不夠。在一個零部件企業里,研發經費至少應該占到公司年銷售額的 3-5%,這樣才能保證企業的發展后勁。
零部件廠家應向做專做強的方向發展,2003年歲尾,行業評選出的 22家零部件骨干企業都是這方面的代表。吳江市金明機械有限公司的連桿、曲柄和軸套都做得很精致;標準工業集團杭州機械有限公司的精加工是零部件行業的典范。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理事長田民裕提出,希望我們的零部件行業能培養出一批骨干企業,要在實踐中形成一個適合我們整機發展要求的零部件供應企業。我們的零部件企業要在國內、國際兩大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自己,增強品牌意識,講求精品戰略。以后的采購市場,將由一國、多國轉變為全球采購,如果國內零部件企業不面對市場,放開視野,不僅會錯失良機,也終究會被市場所淘汰。
不僅是大國
更應該是強國
目前,中國縫制機械零部件工業只是整機的“附庸”,投資、規劃首先考慮的是整機,然后才是零部件企業。有專家指出,“只有整機生產才代表縫制機械工業”的觀點如果不改變,中國縫制機械工業將在幾年后失去比較競爭優勢。
根據比較優勢,目前中國縫制機械工業還不可能成為最大利潤即產品設計、開發和出售縫制機械利潤的獲得者,但是中國縫制機械工業應當成為制造環節中相對利潤較大部分的獲得者。達到這一目的的關鍵在于發展縫制機械零部件工業。
實際上,跨國公司已把控制關鍵零部件的設計開發,作為自己的比較優勢,而把最后的產品生產、組裝作為低技術、低利潤部門甩給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這一動向,就在于放棄低附加值部分,控制關鍵的高附加值部分,從而在國際分工中處于相關產業的主導地位。因此,中國縫制機械工業也不必把增加整機生產數量作為成功發展的標志,而要看產品附加值的提高和利潤的增加。我們的開發能力比較落后,在相當大程度上是缺乏有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工業所致。
在21世紀初,中國完全可能成為“世界的工廠”,中國也可以成為 “縫制機械零部件生產大國”,因此應當毫不含糊地把“縫制機械零部件生產大國”作為自己的戰略目標。只有擁有在全球縫制機械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縫制機械零部件工業,跨國公司才可能把生產的主要環節放在中國,中國縫制機械工業與跨國公司爭取“雙贏”的努力才能成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