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適應我國農村道路運輸需要,適合農民購買力水平等特點的農用車面世20多年來,經歷了起步摸索、高速發展階段后,1996年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1999年農用車產量達到最高峰320萬輛。但從2000年開始,農用車市場逐年萎縮,致使農用車產量出現連續三年的負增長。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可支配現金減少,農民購買力的低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用車市場的需求量在減少。
二是產品數量基數大,產品單一、結構雷同,技術水平低且進步慢,使農用車難以形成持續消費熱點。
三是生產和使用成本增加。原材料的大幅漲價造成了生產企業成本的提高,而燃油價格的持續上漲,也使農民的用車成本加大,使市場出現了觀望氣氛。
四是農用車使用環境趨緊。在國家有關部門出臺文件,規定按發動機型號?穴缸數?雪收取四輪農用車養路費后,四輪車繳納的養路費實際上已高于類似配置的載貨汽車產品,但在使用范圍和通行路線上卻受到不能載客、不能進城和不能上高速公路等諸多限制,使部分農戶轉而購買載貨汽車或拖拉機變型運輸機。
五是市場不規范,對同一市場上相同用途的產品消費政策規定不一,或對同類產品雖有統一規定但各地執行力度不一,造成不公平競爭狀態等,消費政策的差異已經給農用車的市場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六是農用車現行管理體制不完善,造成政出多門,管理混亂。
七是輕型載貨汽車的替代作用日漸增強。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