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浙江省制造業的發展,機械電子類人才成為職場一支不斷上升的潛力股。近日,一場機械、機電類人才招聘會在省人才市場舉行,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史陶比爾(杭州)精密機械電子有限公司等一百多家單位參加了此次招聘。
在現場招聘的杭州佳農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曹小姐分析說,以往機械機電類人才大量涌往深圳、廣州等地,而最近幾年,隨著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制造業也異軍突起,人才南下的現象已經漸漸趨緩,相反,倒是形成了一股回返的潮流,長三角逐漸成為了一個機械機電人才的聚集地。與此同時,這幾年由于民營企業層出不窮,蓬勃發展,機械類人才的需求空間仍然比較大,尤其是有經驗的人才更是受寵。為了尋找合適的機械、機電人才,他們公司就曾多次北上,前往西安、武漢等地招賢。
果然,在招聘會上,有不少來自江西、內蒙、遼寧等外省的人才,他們對在浙江求職寄予了厚望。來自江西的小吳學的是機械設計制造,他說,浙江的制造業形勢不錯,在這里機會也多。不過,他也抱怨說,機電行業對實際動手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很多招聘單位對工作經驗都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動輒五年十年,這未免有點不切實際,“那些經驗豐富的一般都比較穩定,像我們這樣畢業不久的才最需要鍛煉機會,企業也應該拿出點奉獻精神嘛。”
那么企業對此有何說法?浙江永高塑業發展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部長朱建華說,在他們單位,工程師級別的機電類人才年薪有四五萬元,而應屆畢業生的工資就相對低許多,盡管如此,他們也寧可選擇付出高薪,因為經驗豐富者可以一個頂仨,而畢業生在工作前幾年基本派不上什么用場。另外,畢業生的不穩定因素太大,招進來培訓了一兩年,還沒發揮作用就跳槽了。杭州佳農機械有限公司的曹小姐對這一說法表示同意,她說機電人才的培養周期比較長,比如搞工藝就需要三年實踐才能真正用得起來,企業最怕的就是辛辛苦苦投入精力和資金把人才培養成熟了,他卻一走了之。因此企業對那些心浮氣躁、定性不強的求職者極為反感。
難怪許多單位都把穩定性放在考評人才的重要位置。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者對每個應聘者都要問一句“家在哪兒”,如果是在天臺、新昌、嵊縣等與單位比較近的,他們就非常歡迎。有一位來自浙江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就因為是遼寧人而受到冷遇。招聘負責人說,這樣做是為了盡量減少人才的不穩定因素。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