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下半年以來,鋼材等原材料價格迅速增長,給連遭價格戰創傷的裝載機行業帶來了災難。裝載機價格從1999年以來連續走低,到2003年年底,各系列產品降價累計幅度在17%~18%之間,行業利潤率僅4.27%。而此次鋼材等原材料價格上升幅度,可用“飆升”來形容。對于裝載機這種原材料消耗較大的機械產品,這種原材料漲價造成的成本增長幅度,已不是企業內部能消化得了的。
2003年12月底,龍巖工程機械公司試探性地向其代理商發出調價通知,各型號產品上調3000~8000元不等。調價后,龍工裝載機銷量開始下滑。2004年1月份,龍工裝載機市場份額從調價前的第三位猛跌到第七位。1月11日,經與其他裝載機主要企業尋求協調價格未果后,龍工宣布收回漲價通知,恢復原有價位。
有了龍工失敗的先例,一時間眾同行對調價更是有心沒膽:明擺著誰先提價誰吃虧。觀望之中,2004年銷售高峰期逼近,行業老大廈工坐不住了。2004年2月中旬,廈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白飛平北上請求行業協會出面協調,并與各主要媒體交流溝通。2月15日,白飛平向《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cmtm)雜志透露廈工即將調價的消息,同時希望同行各家企業能步調一致,共同應對此次行業危機。
市場決定價格。為了了解市場對裝載機提價的接受程度,cmtm雜志社迅速反應,快速出擊,驅車走訪北京各大裝載機代理商和眾多用戶,緊接著采訪了贏利水平最高的柳工機械股份公司及民營企業福建晉江工程機械廠的有關人員,并通過電話作了廣泛的市場調查。
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迅速召集鏟運機械分會進行緊急磋商,并在征求各方面意見后決定于2月23日~24日在北京召開“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裝載機產品價格協調會”。協會對此事件介入速度之快令人詫異,這也說明裝載機調價確實是當前重大事件。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