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先進醫療設備的診斷結果。在發達國家,醫療設備與器械產業和制藥業的產值大體相當。而在我國,前者產值只是后者的1/5,這種比例的嚴重失調預示著醫療設備與器械產業在我國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醫院加速信息化建設 對高精尖設備需求增長
醫療領域的信息化和網絡化是今后醫療管理的發展趨勢,這個趨勢會引發對影像化、數字化等高精尖醫療設備的需求增長。醫院信息系統(his)的普遍建立,又使得醫院進一步建立了以醫學影像存檔與通信系統(pacs)為核心的臨床信息系統,占全部醫療信息90%以上的醫療影像信息的處理更是今后醫院信息化的關鍵所在。醫院信息化趨勢給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據測算,全國pacs市場的總需求達211.7億元,如果考慮到由pacs衍生出的高檔影像設備以及其他一些附屬設備市場,pacs的市場容量將達到300億元以上。我國加入世貿后,2000年-2003年醫療器械平均關稅由11%降到5%-6%,實行進口招標制度。2003年初我國取消了原有大型醫療設備進口的審批權,由醫院自行決定。
其次,普遍采用的藥品招標采購等方式,使得醫院對藥品收入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對醫院而言,如果沒有了藥品收入的支撐,單純依靠財政補貼很難生存下去。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改造醫院軟硬件條件,提高醫療服務收入是醫院減少對藥品收入依賴程度的重要途徑。隨著國內醫療體制逐步理順,醫院的醫療服務性收入將逐步成為主角,由此產生的對中高檔醫療設備的需求將構成醫療器械行業發展的一個持續動力。同時,去年sars爆發的教訓也使得政府支持建立醫療服務保障體系,鼓勵醫療服務單位購買新醫械,加快產品更新換代。
國內產品技術含量低 高端市場被國外公司壟斷
雖然國內醫療器械市場在不斷擴大,但國內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競爭能力始終令人擔憂。除了一些簡單的消耗性材料,國內的一級醫院一般全部采用進口器材,即使是二級醫院,也有2/3的器材依靠進口。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國內醫療器械產品一般技術含量都比較低,不少關鍵技術仍被發達國家大公司壟斷。我國除了超聲聚焦等少數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外,醫療器械的總體水平與國外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而這種狀況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我國每年都要花費數億美元的外匯從國外進口大量醫療設備,國內大約有近70%的醫療器械市場已被發達國家公司瓜分。國內高端醫療設備市場主要集中在ge、西門子和飛利浦之間。以放射診療設備為例,ct是美國ge公司的主打,核磁共振成像裝置主要由德國西門子公司把持,血管造影設備則大多使用的是荷蘭飛利浦公司的產品。在全球醫療器械銷售額中,美國所占份額高達41%,歐盟占27%,日本占14%,中國占2%。
在國內醫療器械行業銷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業中,外資、合資企業就有7家;前50名企業中,合資、外資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都在50%以上,遠遠高于化學藥、中藥等行業的對應比例,外資和合資企業成了國內醫療器械行業的主力軍。如中國普及型ct市場超過一半的裝機量來自ge在北京亦莊開發區的工業園,占全球ct銷量的1/4。
提高研發能力 成國內企業當務之急
目前,國產醫療器械制造企業數量多,但規模小,缺乏研發和規模生產實力,這種狀況亟待改變。醫療器械行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知識密集、資金密集的高技術產業,涉及到醫藥、機械、電子、塑料等多個行業,生產工藝相對復雜,介入門檻較高。現在我國醫療器械生產水平只相當于發達國家15年前的水平。因此,加速醫療器械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是當前國內醫械企業的當務之急。
同時,企業應該重視質量管理。調查發現,造成國內醫療服務機構重進口輕國產的主要原因是,國產大型精密醫療設備較國外產品在質量和售后服務上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例如iso9000系統在我國已經推行了幾年,但在許多行業中并沒有真正成為主流。專家還建議,我國的醫療器械的發展不能片面強調高精尖,而應綜合考慮療效好、質量可靠、成本低的產品;企業要開展國際、國內市場分析和需求預測,生產適銷對路產品,保障醫療衛生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