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最新統計,2003年我國軸承出口量、出口創匯額再創歷史新高,出口量達18.19億套,出口創匯達8.4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7%、13.33%。這是自1994年以業,連續第十年保持增長的紀錄。
但欣喜之余,軸承出口平均單價繼續走低的現象也引起人們的關注和警覺。
在記者采訪中,一些業內人士認為,近十年,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小軸承企業增勢迅猛,尤其是江浙地區中小軸承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積極參與國際化分工。企業數量的增加必然造成訂單分散,競爭加劇,原有傳統國企的出口份額也被中小企業瓜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出口量上升,價格下降。
但其中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么,制約我國軸承出口的瓶頸到底在哪里?業內有關專家分析,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缺乏品牌優勢 產品檔次低
目前,我國軸承出口產品明顯缺乏品牌優勢。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出口軸承只有少數幾個品牌,如著名的tam(天安門)、sw(上微)、wss(萬壽山)。而且基本上是采用貼牌生產,欲出口的企業在經過質檢合格后方可申請使用tam、sw商標及包裝。這些著名品牌為中國軸承進入國際市場立下了大功。隨著對外開放,我國軸承出口品牌也逐漸增多,目前可謂是數不勝數。但除zwz、lyc等少數品牌外,多數品牌談不上什么知名度,軸承出口市場的集中度與國外品牌相比差距甚大。
目前,我國軸承出口產品多數是低檔普通軸承以及來圖加工產品,出口產品檔次低,真正靠品牌優勢占領國際市場的產品可謂是鳳毛麟角。而一個成功的企業需要從品牌上去獲取利潤,而不只是賺取低廉的加工費。
除缺乏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品牌外,我國軸承產品價位上不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生產企業單純依靠“大路貨”、“低價位”戰略打入國際市場。目前,企業為爭奪市場份額自相殘殺、競爭相壓價的惡果已經顯現。如2002年,美國向中國提出的軸承反傾銷調查。雖然,中國軸承“反傾銷”入世第一案以中方的勝利而告終,但警鐘已經敲響。一些國家還在紛紛效仿、跟隨。在出口模式上,單純依靠“大路貨”、“低利潤”的策略,越來越容易成為一些國家、地區對中國產品設限、反傾銷的借口。
產品品種單一 缺乏多元化
中國軸承工業協會有關人士指出,軸承產品出口企業要盡快改變傳統的以量取勝,以價取勝的作法,要在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上下功夫,要在出口產品多樣化、出口市場多元化上下功夫。
對近5年出口軸承的統計分析表明,微小型深溝球軸承出口一直是一花獨放,占我國出口軸承總量的90%以上;出口主要市場仍然是美國、歐盟,中國軸承對美國、歐盟市場的依賴性太大。
目前,中國軸承行業的國際依存度較大,數量上約為總量的60%,產值上約為25%。可以預見,一旦美國、歐盟對我國設限或進行反傾銷,將會給中國輸美、輸歐軸承企業造成極為嚴重的打擊。據了解,浙江的許多軸承廠,產品100%依賴出口市場。因此,出口軸承企業要從長期開拓國際市場的角度出發,注重通過提升技術、品牌等核心優勢,確保國際競爭力。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是我國軸承企業發展出口的緊要任務,同時應不斷開拓新的市場,降低風險。
1994~2003年我國軸承出口統計
━━━━━━━━━━━━━━━━━━━━━━━━━━━━━━━━━━━━
年份 出口額 年增長率 軸承成品出口數量 軸承成品出口額 平均出口單價
(萬美元) (%) (萬套) (萬美元) (美元/套)
━━━━━━━━━━━━━━━━━━━━━━━━━━━━━━━━━━━━
1994 21492.06 45.7 33552.86 19330.82 0.58
1995 36327.91 69.03 56478.97 29924.93 0.53
1996 39975.06 10.05 66453.32 34194.23 0.51
1997 43030.73 7.64 77037.77 36161.63 0.47
1998 46231.85 7.44 83157.33 38212.57 0.46
1999 51913.63 12.33 108653.33 43678.67 0.40
2000 66711.22 28.50 146193.24 54354.43 0.37
2001 68067.39 2.03 152841.20 55956.09 0.37
2002 74470.59 9.41 172042.16 60742.44 0.35
2003 84398.63 13.33 181858.62 65876.23 0.36
━━━━━━━━━━━━━━━━━━━━━━━━━━━━━━━━━━━━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