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深圳重點建設的六大產業集聚基地再添新丁。繼內衣產業集聚基地“落戶”之后,寶安區公明鎮又迎來了模具產業“安家”。在市經貿局日前組織召開的規劃論證會上,專家對基地建設總體上給予了肯定意見,從而預示著深圳模具產業整合在即。
●深圳模具稱雄國內
“目前深圳模具業的規模與水平居全國之首,除大型汽車覆蓋模具外的各類模具均能生產。”市機械行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萍介紹說,深圳現有商品模具企業1000多家,年產值超過100億元,占廣東省的近60%,占全國的近25%。在10多萬從業人員中,工程技術人員就占了1/3,顯示了一定的技術實力。
與此同時,深圳也涌現出了鴻準、柏獅、東江、精英、有聯明輝、億和、譽銘等一批年產值過億元的模具制造龍頭企業。其中富士康集團旗下的鴻準模具公司去年產值就高達6億元,是全國最大的模具企業;而柏獅模具公司生產的ic引線框架模具引線寬度僅0.15毫米,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業者分散降低競爭力
雖然深圳已成為國內模具制造中心,但在市機械行業協會模具專業委員會主任徐啟昌看來,深圳模具設計制造水平還有待提高。統計顯示,發達國家一個模具從業人員平均創造產值約20萬美元,是我國的15-20倍之多。
據了解,深圳所產的模具基本上以中低檔為主,一些大型、精密、復雜和長壽命的高檔模具在技術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比,鮮有模具企業能承接到國際模具的大宗訂單,目前國內市場的滿足率僅在70%左右。
究其原因,首先,深圳模具企業主要分散在松崗、公明、坪山、龍華等鎮、村內,企業間缺乏協作,產業鏈的各項資源很難合理配置,無形中提高了制造成本,影響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其次,深圳缺乏綜合性的模具研發機構,導致企業技術進步能力不足,只好在低端模具相互競價,而高精度模具和大型汽車覆蓋模具的設計制造能力較低,滿足不了市場需求。據統計,去年我國直接進口模具約13億美元,其中廣東占了大頭。
●各地爭迎產業轉移
研究表明,伴隨著通訊、電子、汽車等主要產業客戶向中國的轉移,發達國家的模具企業近年也迫于成本和市場壓力加速轉向中國。僅2002至2003年,市機械行業協會就接待了美國工具制造協會、精密金屬成型協會和臺灣模具同業公會代表團等。而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模具配套考察團兩度來深“尋親”,意大利著名汽車制造商菲亞特的子公司comau更是三次來深尋找模具加工伙伴。
面對區域經濟的角力,各地方政府也意識到了模具業的重要性,對模具企業的爭奪隨之升溫,以期帶動和提高本地區的工業發展水平。目前,黃巖、寧波、蘇州、昆山、東莞等地爭相制定優惠政策扶持模具業的發展,已吸引了深圳一些模具企業轉移。大連決定在今年投資興建占地1.8平方公里的模具工業園,重慶于去年底啟動了占地3000畝的汽車和摩托車模具產業園項目,廈門也提出要在今年建設一個大型復雜曲面模具中心和精密模具中心。
●開發瞄準高端模具
“深圳要發展汽車等高端裝備制造業,離不開模具提供產業支撐。而且國內模具業近年一直以12%-15%的速度增長,產業內外形勢逼人。”市經貿局產業規劃處處長蔡子翎認為,通過建立集聚基地進行模具產業整合勢在必行。
記者了解到,規劃中的深圳模具產業集聚基地占地面積161.2萬平方米,計劃吸引約100個模具及配套生產企業入園發展。除鞏固目前較有優勢的精密塑膠模具外,產業基地將把“高精度、高效率、高壽命”模具作為開發重點,大力發展規模不足的精密沖壓模具、精密壓鑄模具、汽車用模具等。
專家測算,深圳模具產業集聚基地建成后,園內企業成本將至少降低10%,可創年產值100億元,利稅30億元,出口創匯4億美元,對工業的帶動效應也將成倍放大。據悉,目前已有21家模具企業表達了入園意愿,東江、統泰等“龍頭”企業的“胃口”更高達20萬平方米。而美國機械制造技術協會、日本貿易振興會、意大利貿促會、臺灣模具同業公會、新加坡精密加工及制造協會等,均表示將引領當地企業投資進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