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期三天的2004年中國北方國際自行車展覽會在天津圓滿結束,來自國內外的340家自行車及零部件廠商展出各自的新產品、新技術、新設計。此次展覽會主題為“綠色、創新、開放、發展”,突出“ 運動與休閑、時尚與自然”特色。天津市已連續成功舉辦三屆中國北方國際自行車展,有力地促進了天津自行車產業的快速發展。
第四屆國際自行車展覽吸引了來自國內外的300多家自行車廠商。在琳瑯滿目的各式品牌中,人們看到了“ 飛鴿”、“紅旗”等曾經熟悉的品牌。
經歷了市場的大浪淘沙后,一些曾經家喻戶曉的品牌徹底倒下了,而另一些倒下后又站了起來。“飛鴿”、“ 紅旗”屬于后者。
展覽期間,十幾輛式樣陳舊的紅旗牌老型號自行車被推上了展臺。黑色的28型橫梁男車、26型手閘女車, 26型女式大彎梁手閘車……這些 “老爺車”同樣吸引了眾多的參觀者。
紅旗公司的銷售經理陳德海說,“這些車都是采用新工藝重新生產的,非常適合中老年人騎,可能是懷舊情結在起作用,這些‘老車’銷路非常好。”
經過企業重組,“紅旗”這個老牌子在沉寂五六年之后,于2000年重新露面,現在的銷路非常好,產量逐年遞增,今年可達35萬輛,主要面向北方市場。
“飛鴿”自行車也在展會上大放異彩。許多人說,現在自行車的品牌多起來了,人們看重的依然是質量。能看到“飛鴿”這個老牌子,感到非常高興。
飛鴿自行車有限公司銷售經理趙蔭東說,“飛鴿”、“紅旗”是與南方的“鳳凰”、“永久”同樣馳名的兩個牌子。在轉軌時期,他們體驗到國有企業的通病,包袱沉重,管理低效。“飛鴿”最艱難的時期是上世紀90年代初。當時,天津自行車廠有1.1萬名職工,一輛自行車的成本幾乎達到600塊錢,可是市場售價才200塊錢左右,剛從計劃經濟年代過來,銷售渠道也不通暢。而且,當時自行車生產市場剛剛開放,小企業生產的自行車式樣新穎、價格低廉,雖然質量不高,但還是占有很大的市場。
據介紹,“飛鴿”在1997年、1998年的時候幾乎處于停產狀態。
是讓“飛鴿”與企業一同倒下,還是重新開始?經過痛苦的抉擇,天津市提出“砍樹留根保牌子”的發展思路,即集中有限的資金,利用 “飛鴿”品牌的優勢,吸引合作伙伴,由天津自行車廠、西青騰達總公司、經委華澤公司投資,組建飛鴿自行車有限公司。
經過股份制改造,現在飛鴿廠的正式員工只有150多人,主要是技術研發和銷售人員。1999年6月,“ 飛鴿”的牌子重新恢復,到2003年產量達110萬輛,今年預計生產130萬輛。
對于“飛鴿”和“紅旗”的再度起飛,業內人士認為,老品牌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是根深蒂固的,它們原來的弱點是與市場銷售脫節。如今重新殺回市場,依靠雄厚的技術實力和品牌基礎,有非常大的發展前景。“飛鴿”和“紅旗 ”的員工認為,現在的起飛靠的不僅是品牌效應,重要的是質量。“紅旗”公司的陳德海說,前幾年自行車市場非常混亂, 甚至花不到100元就可以買一輛,可是質量無法保證,騎不到一年,有的甚至兩個月就壞了。比如自行車車架的管壁,便宜的雜牌車有的只有 0.9毫米厚,而“紅旗”車一律都是1.6毫米厚。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加上雄厚的研發實力, “紅旗”一定還能有所突破。“飛鴿”公司的工程師王鵬也說,人們的消費心理逐漸成熟,選擇自行車時,質量是一個最 重要的依據。“飛鴿”車的鋼材都是白皮管,而許多小廠用的卻是有雜質的黑皮管。他還舉例說,對于車叉,國家標準是7 萬次的振動實驗, “飛鴿”與日本“丸石”公司合資生產的自行車,振動實驗要做21萬次。
據了解,“飛鴿”、“紅旗”目前的營銷目標是華北、西北、東北市場,用銷售人員的話說,就是收復失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