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汽車行業日前舉行的一次大型聚會上,一家大型汽車企業集團零部件公司的老總非常幽默地說,在這樣的會上有平等的權利講話,因為如參加整車廠的配套商會議,肯定享受不到這樣的待遇。這個十分精彩的演講“發言”,出自肺腑,贏得臺下包括整車、主機廠在內代表的熱烈掌聲。
其實,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至今仍然存在的問題,既有歷史因素,正如這次汽車行業聚會上,中汽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蔣雷說:“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發展,長期落后于整車的發展,‘入世’以來,零部件行業的弱勢暴露得越來越明顯,過度依附主機廠、過度依附主車型、過度依附地方行政的‘三個依附’,導致零部件企業缺少自主開發能力、社會配套能力和國際采購能力。”
也有改革開放新形勢下汽車工業發展中冒出的諸多新原因:
——跨國公司在我國的合資公司,外方整車、主機企業,往往有原始的協作關系,他們把自己的直系親屬——零部件配套企業都拉了過來,或組建獨資的零部件企業,或建立合資的零部件企業。
——近幾年,我國汽車產銷形勢很好,至于轎車是國外品牌唱主角,他們的市場份額要占到80%以上。這些企業都有自己的采購網絡,他們都是排他性的,成為一種新的壁壘。
——國內的外商獨資零部件企業,他們為中外合資的整車、主機企業配套試裝,享有不需要“認證”的不成文的特殊待遇。合資企業的外方還擺出全方位采購的樣子,讓你鉆、讓你擠,由他們去認證,認證時能讓你通過嗎?!
——近兩三年整車降價的壓力,老外的零部件不降或少降,只降或多降國內的,這樣的競爭,對零部件企業顯然是很不公平的。——國內的外資零部件企業、民營零部件企業,都可以去勞務市場招收員工,他們的勞動力生產成本反而低于國有的零部件企業。
——我國各地的地方利益或企業集團的利益,直接保護著當地零部件企業的利益,存在著地方的貿易壁壘。
此外,國有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壓力還有不少,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
這位老總不無憂慮地說,這些尷尬問題,嚴重制約著當前國有零部件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制約著他們做強和做大。這位老總用意味深長的話語結束他的演講——“我國整車銷售的增長,與國內零部件企業的增長是不成比例的,請問這種整車銷售的增長,與采購國外整車有何區別?”
言簡意賅的演講,反映了當前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尷尬。筆者有一組數據佐證這位零部件企業老總的發問:去年國產汽車銷售中進口件裝配的汽車12.55萬輛,而轎車有12.15萬輛,占整個進口件裝配的汽車的96.81%。今年的比例尤為驚人,1、2月份轎車kd進口件裝配又明顯反彈,同比增長高達263.72%。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