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在武漢開幕的醫博會,是醫療器械制造界的峰會,但不是武漢醫療器械制造業的節日。
本屆醫博會,武漢地區參展的醫療器械制造企業多達70多家,無一占據顯著位置。
演配角的原因不是謙虛。
醫博會一樓展廳,賺眼球、賺訂單的是ge公司、飛利浦、日立等知名公司。ge公司的展位面積近百平方米,花費上百萬元的特色展臺上,展示的是各種高清晰、高靈敏度的智能電子儀器。
武漢展團的企業,大多在三樓的展廳里,守著標準展位,展示的多是“車、床、臺、架”等傳統器械。與國內外先進企業同臺演出,企業形象、產品素質頓顯差距。
引發思考的背景是,武漢醫療器械制造業曾在全國雄極一時。
1982年,醫博會前身———全國醫療器械展覽交易會在武漢舉辦時,我市醫療器械制造業的規模、實力居全國前5位,醫用救護車、注射針、超聲設備等產品獨步國內市場。
看重武漢醫療器械制造業,1988年,國家藥監部門創建了“武漢醫用超聲波儀器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這是國家級10家醫療器械檢測中心之一,也是目前湖北省最高級別的醫療器械檢測機構。
據介紹,擁有這家中心,意味著全國同業生產的大型超聲波儀器,必須到漢通過檢測,才能拿到注冊證,投入批量生產。
這本是產業發展的機遇,但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把歷史輝煌演變成一聲嘆息。武漢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會長趙建武介紹,眼下我市醫療器械制造企業約160多家,產值過千萬元的企業只有五六家,在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中,排名倒數幾位。
趙建武認為,在轉向市場的過程中,我市醫療器械制造業缺乏競爭意識及適當引導,失掉發展良機。
醫療器械原是“統購統銷”,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推向市場。
我市醫療器械強勢企業,各自為政,分兵作戰,沒有形成整體競爭的內勁,缺乏抵御風險的能力,市場之路越走越窄。
另一些企業本身塊頭不大,又不注重引進外來資金和國內外先進的技術、人才、品牌,始終只能過“養家糊口”的日子。
當沿海地區的企業迅速改制,借用民營、國外資本的活力,在國內市場掀起高科技產品沖擊波時,我市一些國有醫療器械制造企業,還在為本該立即手術的痼疾涂抹治標的外用藥,固守的不僅是運行機制,還有附加值低的“車、床、臺、架”產品。
失卻的豈止國內市場,在家門里面也難尋昔日“狠氣”。
業界統計,如今,武漢市各大醫療機構每年購買器械的費用為30億元左右。我市醫療器械制造企業的總銷售額僅為6億多元。
多數訂單流向沿海地區。據悉,深圳醫療器械的年銷售額在60億元以上。
近年,我國醫療器械產業一直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長,2002年的銷售額超過600億元。
2003年,“防非”期間,醫療器械行業迎來非常機遇,很多醫療器械供不應求,部分企業幾個月就完成了一年的銷售任務。
當時,我市醫療器械制造企業的銷售額增長了40%,與全國增長幅度保持一致。仔細分析,這40%并不令人樂觀。
企業技術落后,缺乏高端產品。趙建武舉例,去年初,利潤高的x光機、呼吸機需求量猛增,可我市在這些高端設備上缺乏有競爭力的產品,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只在口罩、注射針這些消耗品中小賺了一把。
很多本地企業缺乏現代企業經營理念,不注重經營企業和品牌形象,機遇掉到眼前都抓不住。有家企業生產的產品在非典時期緊俏,市面上不時斷貨,可由于自己的產品不為人知,坐在家里愁銷路。
“掉隊”只是暫時的,趙建武認為,我市醫療器械制造業正面臨新一輪發展機遇。
機遇首先在市場。武漢醫療器械的市場規模,在中部地區首屈一指。
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醫療器械制造業,先期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后,產業結構需要提升上檔,產品需要擴大市場覆蓋面,大量資金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武漢,是中原逐鹿之地,兵家必爭。
我市重振制造業,包含醫療器械的醫藥業,是重點之一。
趙建武評說,武漢醫療器械制造業有一批傳統企業和品牌,基礎不弱。借助國家醫用超聲波儀器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在漢優勢,聯合武漢實力雄厚的各醫學院校和科研機構,借鑒江蘇、上海、廣東等地的成熟經驗和運行模式,集中優勢資源,加快企業改制,產品升級換代,增加科技含量,有可能迅速培育一批在國內市場面目一新的“生力軍”,重塑武漢醫療器械制造業形象。
本屆醫博會,我市醫療器械制造企業與國際巨頭同臺打擂,既當作市場機遇,更當作學習機會。今天雖然不是本地同業心中的節日,但它有可能成為重振武漢醫療器械制造業的一個紀念日。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