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上海浦東。液壓基地建設工地外國機床前。
一位身穿藍色工作服的年輕工人吸引了人們的注意。正在這里考察的美國薩澳公司總裁拉斯基先生忍不住走上去,悄悄地對這位年輕人說:“穿藍衣服的,只要你肯留下,我重金聘請你……”“對不起……”年輕工人笑著婉拒。
這位被外國專家所看好的技術工人,就是上海液壓泵廠數控機床調試工李斌。
李斌是目前中國職工中惟一具有工程師和高級技師職稱的專家型工人。在十幾年的時間里,他不斷學習和運用最新數控加工和編程技術,成功地開發了5種類型共17臺進口數控機床的加工功能,完成新產品開發55項,為企業創造了2128萬元的經濟效益,為開發新技術作出了顯著貢獻,被評為“中國十大杰出工人”、全國勞動模范。
學習為源。李斌以飽滿的熱情,始終站在崗位技術的前沿,實現了從操作型工人到知識型工人,進而成長為專家型工人的轉變和飛躍
1980年,李斌從技校畢業,踏進了上海液壓泵廠的大門,當上了一名初級技術工人。
他是那種干一行、精一行的工人。在機械加工行業,磨刀是一項基本功,而對液壓產品來講,工藝要求更難,刀具刃磨的難度特別高。他就潛心攻磨刀關。他向有經驗的老師傅虛心求教,從工具間領了一大把報廢的刀具,一把把學著磨。刀子越磨越短,手指常被砂輪磨破,鮮血流淌,但他貼張護創膏,又接著磨。經過幾年的磨練,他終于掌握了磨刀的技巧。不久,虛心好學的李斌就成為“全能型”工人,再難加工的零件,到他那兒都能保質保量地完成。
工作中,李斌漸漸感到傳統加工模式的局限,但要改變這種傳統的加工方式,憑他現有的知識和技能是不可想象的。李斌開始自學高中課程,并于1982年考取了上海電視大學,攻讀機械制造工藝與設備專業。經過3年的學習,他讀完了24門課程,以優良的成績畢業,并被評為“三好學生”。
數控技術的運用是我國機械工業的“第二次革命”,這項技術從20世紀70年代起已在國外興起,但我國80年代剛起步。李斌決心盡快掌握這項技術。他利用業余時間到上海交通大學和長寧區科技站進修。老師們發現,坐在第一排,聽得最認真、記得最好的就是這位年輕人。學習生活不輕松,每天騎車回到家都在晚上10點過后了。雖然很辛苦,但是對李斌來說,掌握了現代科技知識,就比什么都好。
1986年3月,他被選派到德國一家知名公司的瑞士分公司進行技術培訓。在出國的行李中,他帶得最多的是德漢語詞典和語音磁帶。初次出國花些時間觀光、游覽、購物,本是人之常情,但李斌卻把絕大部分時間花在學習上。在瑞士的第一年,他通過艱苦努力,很快攻克了語言關,為直接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提供了條件。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次,外國公司的技術人員都外出度假了,車間負責人一路小跑過來,汗流浹背,顯得焦急不安。從他與瑞士工人的對話中了解到,原來有一批復雜的零件要立即加工,但編制程序的工程師卻不在家,他急得手足無措。這時李斌從人群中走了出來,說了一句:“請讓我來試一試。”一時間,員工們個個瞪大眼睛。這位中國的青年工人,在眾人疑惑的目光中,拿出圖紙,經過一番計算、書寫,編制好了工藝程序,隨后又編制數控程序,準備刀具,按動電鈕。需外國4名工程師加1名操作工完成的工作,李斌一氣呵成,產品完全合格。車間負責人連聲大叫“ok,ok”。從此以后,外方破例,請李斌擔任這家公司的第一個中國編外調試員,還讓他負責指導其他國家來公司培訓人員的上機操作。
學無止境。1998年9月,李斌考進了上海市第二工業大學工業自動化控制專業攻讀本科。為了不影響工作,他選擇了每周兩個晚上和一個休息天的課程。每到讀書日,他下班后趕十幾公里路程到學校,從不厭倦,學習成為他生活工作的重要部分。三年學徒,李斌掌握了金屬切削加工全套技能;兩次出國培訓,李斌掌握了運用數控機床的四大要素;三年大學專科、三年本科學習,李斌奠定了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學習文化、鉆研技術、注重實踐、學以致用,使李斌的技術水平迅速提高,目前已經成為全國同行業公認的數控技術應用專家。創新為魂。作為一名專家型工人,李斌不怕困難,勇挑重擔,勇破難題,力攻難關,為企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不斷創新,敢啃硬骨頭,是李斌走向卓越的靈魂。
李斌有一句口頭禪———“讓我試一試。”一次,企業引進了外國的數控機床。這類機床專一性強,國有企業不可能用更多的資金去進口各種數控機床。因此,必須對其改造。“讓我試一試。”李斌一頭鉆進機床內,從汽缸、油泵和夾具上一一研究起來。接著,他又對機床大動“手術”。憑著他豐富的知識和實際經驗,進口機床改變了模樣,成為工人手中的馴服工具。僅這一項,就為國家節省了一筆巨大的資金。
2002年初,液泵廠接到國家專用產品加工任務。這種產品,2001年液壓泵廠也生產過,但外殼是委托外加工的,加工費用每臺為8500元。今年這幾臺產品的機殼怎么做?李斌向廠長提出:“我們自己在數控機床上也能做出來。”
國家專用產品的外殼長300毫米,寬260毫米,高140毫米,大小像一個小型的家用微波爐。在這么一小塊地方的六個截面上,有大大小小的圓孔105個,深深淺淺的槽子12道,集銑、車、鏜、鉆、鉸等多道工序,而且加工的各部位之間的三維空間的位置精度和尺寸精度的誤差要求在2絲以內,即頭發絲的1/4。廠技術科沒有現成資料可借鑒,一時也無人能承擔這個任務,李斌白天在車間解決正在做的其他產品的技術、設備等問題,下班后,把圖紙帶回家中,反復思考。經測算,整個生產過程需要各種刀具78把,其中14把外面買不到需要自己做;需要工裝夾具2副;還要完成全部工序的數控編程……一樁樁、一件件具體又重要的工作在李斌的帶領和其他部門的配合下一一完成。春節放假前兩天,一臺數控加工中心、一臺數控銑床開始試運轉,經過日夜調試,產品外殼加工的技術障礙被順利排除。
大年初三剛過,李斌工段的幾部主要數控機床就開動起來。李斌又日夜忙在車間里,小組在3月初保質保量提前完成了殼體加工任務,為企業節約成本6萬余元。產品的質量在有關方面驗收試用時得到一致肯定,而廠工藝科還增加了一份加工這種產品的工藝標準文件。李斌肯吃別人不愿吃的苦,肯學別人不肯學的技術,肯動別人不愿動的腦筋,肯犧牲別人不肯犧牲的八小時以外的時間。正是這一次次的“自討苦吃”,磨礪、成就了一位杰出的技術工人。
李斌進廠當工人23年,共完成革新項目34項,創造價值328萬元;完成新產品開發23項,使企業增加銷售1800萬元;實現各種技術攻關項目共162項,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為企業增效1050萬元。從而成為新時代工人階級知識化和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典型。奉獻為本。作為一名擁有了多種榮譽稱號的產業工人,李斌不驕不躁,踏實工作,并實現了由“個人創佳績”到“團隊爭一流”的層次提升,使模范人物由點向面擴展
李斌常說,要樹立為社會奉獻的使命觀。一個人的價值在于有所作為,在于奉獻才智。
作為一名國內知名的工人技術專家,經歷了企業虧損、調整、搬遷的劇烈震蕩,面對外國企業、合資企業的高薪聘請,李斌不為所動,一心為企業,潛心做貢獻,培養了良好的從業心態。他的“高能成,低能就”,“站著是根柱,橫著是根梁”的職業道德形象,為人們所稱道。
作為全國著名勞模,李斌經歷了一個從“平民”到“英雄”的重大變化,但不變的是他的樸實本色和不懈追求。從1992年首次當選上海市勞模以來,伴隨著榮譽和鮮花,他始終工作在一線生產崗位上。
李斌是“李斌班組”的核心品牌。在“爭創新業績”的同時,他更注重“培養新團隊”。李斌小組1996年成立,當時小組成員人均只會操作一類一套設備,現在人均會操作三類四臺機床,不僅會簡單操作,而且做到第二次加工的零件,小組成員都會自己調試數控設備。為了提高組員數控技術水平,李斌帶領全組工人,采用自編教材與選用教材相結合的辦法,開展技術培訓,講基礎理論,講實際操作,一年一個層次,逐年提高水平。
近年來,李斌向職工授課91人次,開辦理論與實踐課總課時1950小時。數控工段學習氣氛濃厚,比學趕幫蔚然成風。目前,小組既有李斌這樣的杰出代表,還涌現了一批李斌式職工,陳崢嶸、王祺偉等業務骨干先后榮獲市勞動模范、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先進生產者、市新長征突擊手等光榮稱號。小組榮獲上海市紅旗班組、全國先進班組、上海市模范集體、上海市青年文明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光榮稱號。
在國內三家液壓泵生產主導廠家中,上海液壓泵廠無論從規模還是從數控機床的擁有量上都排在最后,但該廠的李斌和他的班組卻制造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專用液壓產品。
今年年初,液泵廠接到了一批同類產品訂單,殼體加工又落到了李斌工段,且必須在一個星期內搶出來。李斌和李斌小組馬上行動起來,為解決前期準備工作,李斌兩天兩夜沒有回家。李斌小組的職工們緊緊跟上,每天人換班,機器不停。李斌為解決技術、設備保障工作,晚上10點回家是最早的,經常干到半夜一兩點鐘。李斌和他的小組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據統計,僅此產品外殼的自行加工一項,就為企業降低成本88萬元。
李斌和他的小組駕馭數控機床的過硬本領極大地增強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李斌所在的上海液壓泵廠的商標在業內名氣不小,但李斌在業內外的知名度更高。不少用戶,特別是國家重點項目、專用設備項目用戶,常常把“由誰帶頭組織技術攻關”作為談判的一個重點,并以由李斌組織攻關作為“特殊條款”。
李斌精神在上海工業系統產生了持久的影響。這位年輕工人的追求和成就成為廣大職工常說常新的話題。創業者的風采激勵著更多的技術工人刻苦鉆研、扎實工作,為自己的人生寫下美麗的一頁。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