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來,由于國家對“三農”問題日益重視,支持“三農”的政策逐步出臺,進一步刺激了農民的購機熱情,使我國農機工業生產經營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呈現出良好的開端,但在發展中也存在著一些令人堪憂的問題。
平穩運行行業走勢強勁
生產在2003年快速增長的基礎上持續攀升。全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一季度完成工業總產值218.6億元,同比增長32.24%,高于去年同期近7個百分點,高于去年全年增長率14個百分點。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占行業的38.5%,同比增長35%。民營企業占行業的56.7%,同比增長29.6%。三資企業占行業的4.8%,同比增長44%。拖拉機行業,其他家林牧漁業機械制造業(多數農用運輸車企業在其中),機械化農業及園林機具制造產值為農機行業的前三位,分別占行業總產值的27.7%、27.3%和19.7%,合計占行業總產值74.7%。
產品銷售收入穩定增長。銷售收入達261.8億元,同比增速達36.36%,比去年同期高1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增長率高近10個百分點。銷售收入57.2%來自民營企業,38.3%來自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4.5%來自三資企業。拖拉機行業,其它農林牧漁業機械制造及修理業,機械化農業及園藝設備制造業等3個行業銷售收入為行業總收入的74.9%。
大多數主要農機產品生產銷售呈上升趨勢。大中馬力拖拉機一季度市場比較火爆,累計生產了近2.7萬臺,同比增長82.8%。農業運輸機械平穩發展,農用運輸車產量達66.3萬余輛,同比增長0.2%。場上作業機械一反近幾年連續下滑局面,同比增速高達543.7%,收獲機械、小型拖拉機呈下滑態勢,特別是收獲機械同比下降26.3%。
利潤總額保持兩位數增長,但增幅遠低于去年同期。一季度實現利潤總額4.06億,同比增長21.84%,但遠低于去年的增長率,去年同期增幅高達440%,去年全年增幅為61.7%。利潤總額主要來自民營企業,占行業的85.1%,同比增速達41.26%。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僅占9.2%,同比增速為-15.5%。三資企業占5.7%,同比增速為-47.8%。其他主要農林牧漁業機械制造及修理業,機械化農業及園藝機具制造業,農林牧漁業機械配件制造業排在利潤總額的前三位,分別占行業利潤總額的55.3%、23.3%、20%,合計占行業利潤總額的98.6%。拖拉機行業利潤總額仍為-4820萬元,同比下降8.4%。
出口保持較好的勢頭。出口交貨值達10.46億元,同比增長44.4%。據海關統計,農機出口總額為3.124億美元,同比增長24.86%。進口1.65億美元,貿易順差1.47億美元。收獲及場上作業機具、牧草機具、運輸車輛等出口同比增速超過50%,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出口增速也達到25%。
多重因素影響行業發展
農機工業雖然開端良好,但也遇到一些問題,對行業持續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引起了行業內的擔心。
--原材料及能源的漲價,特別是鋼材價格的持續上升,使得生產微利產品的農機企業不堪重負,已無法從內部挖潛來消化。要想不虧損,惟一一條路就是提高產品價格。但由于大多農機產品市場競爭十分激烈,農民購買能力又低,企業擔心價格如果提高勢必影響市場,不敢提價。即使有些產品提了價,但幅度都不大。這樣就造成了雖然生產總值和銷售收增幅較高,而效益的增長速度大幅下滑,利潤總額增長率不僅遠遠低于去年同期,而且也低于去年全年的增長率。
--年初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也為直接為“三農”提供裝備的農機工業帶來了利好的消息和最新的機遇。農民懷著極大的期望在等待著國家政策的落實,在等待著得到國家對購買農機的補貼。去年聯合收割機的火爆,就是因為由于非典突發,麥收南征北戰受到制約,國家及各地政府出臺了很多政策,給購機戶以補貼。今年一季度由于政策在落實的過程中,資金在安排下達過程中,農機市場在這段時間出現了“不溫不火”的局面,有的產品甚至出現了“冷”的局面。聯合收割機盡管材料大幅提價而本身價格不升反降,也沒能出現“熱”銷局面,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一季度銷售聯合收割機不足5000臺。
--新的“道路交通法”從今年5月1日實施,農用運輸車使用管理部門發生變化,但新的管理辦法沒有出臺,使農用運輸車使用管理政策存在不確定性。又加上由于原材料漲價,農用運輸車價格上浮。這使得年初還熱熱火火的市場到了3月中旬突然降溫,市場冷下來,嚴重影響農用車、內燃機等生產企業的生產銷售。
新一輪“農機熱”勢必形成
目前“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已廣泛被社會所認同,各方面都在關注“三農”問題,中央今年發布的一號文件正在全面落實。5年之內全面取消農業稅的工作已全面推開,黑龍江、吉林兩省已進行免征農業稅試點工作;北京、上海等地也宣布免除農業稅;河北、山東等10余個糧食主產區農業稅降低了3個百分點,種糧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同時國家拿出的糧食風險基金100億元,也開始落實到主要糧食產區,各地已制定了相關政策。此外,購買農機補助項目也已啟動,中央財政拿出4000萬元,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各地政府也籌集了資金,制定了具體的購機補助辦法。如天津市安排了1000萬元、河北省安排了900萬元、甘肅省安排了300萬元,用于購買農機的補貼。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制定了農用運輸車運營的相關政策,對其運營給予優惠,該政策正在審批中。隨著這些政策的落實和資金的到位,新的一輪的“農機熱”勢必形成。眾多適銷對路的產品(如大中馬力拖拉機、水稻種植與收獲機械、保護性耕作機具、水稻種植與收獲機械、加工機械、運輸機械、節水排灌設備等)都將受到市場的青睞。因此,農機企業應該在產品結構調整、制造質量和服務水平上多下功夫,采取各種應對措施,去迎接新的機遇,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