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曾經是全國最重要的石油裝備制造基地,幾家"國"字號石油裝備制造企業都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而今城頭變幻"大王"旗,民營企業并購國有企業,民營資本重整上海石油裝備制造業,他們的"領軍者"是上海神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神開)。
2002~2003年,上海神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出資數千萬元,并購了原總資產3.2億元的上海石油化工設備有限公司麾下經過剝離后的4家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即上海第一石油機械廠、第二石油機械廠、石油儀器廠和石油機械技術研究所。并購后重新組建了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上海神開石油化工設備有限公司,上海神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控股60%,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參股20%,原企業經營者參股20%。
轉瞬之間,原上海石油裝備制造行業的人才、品牌、設備和市場便齊集神開旗下。此舉在業界引起很大震動,這標志著"國"字號企業壟斷上海石油裝備制造業的歷史已經結束,民營企業主導上海石油裝備制造業的開始。
上海作為我國的石油裝備制造業基地,經歷了從起步、發展、壯大、衰退到改制的嬗變過程。前40年間,上海國營石油裝備制造廠有10余家,其中上海大隆機器廠,上海第一、二、三、四石油機械廠都曾經是我國石油裝備制造業的骨干企業,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例如,具有百年歷史的大隆機器廠,生產的石油泥漿泵、缸套、拉桿、鉆桿接頭、鉆機鏈條等產品,曾在國內石油市場上享有盛譽;上海第一石油機械廠,是解放初期成立的全國第一家生產石油裝備配件的生產廠,曾經生產出我國第一臺液壓防噴器及控制系統、第一只國產牙輪鉆頭等產品;第二石油機械廠是國內最早生產石油采油、采氣井口裝置的專業工廠,其產品曾壟斷國內油田市場30多年;第三石油機械廠是國內最早生產鉆井工具吊卡和鉆機氣控元件的生產廠,一直是國內石油鉆機配套定點產品;第四石油機械廠(石油儀器廠)20世紀70年代前曾經是國內惟一的油品分析儀器生產廠家。
上述5家石油裝備制造廠,在五六十年代、70年代直至80年代中期,生產的石油鉆采工具配件占國內7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許多產品在全國屬于"獨家"產品。然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逐步轉型,上海國營石油裝備制造企業越來越不適應石油工業市場發展需要,經營觀念陳舊、管理機制落后、歷史包袱沉重等的因素,導致企業一步步走向衰落。從90年代起,上海石油裝備制造業的生產規模開始萎縮,市場占有率下降,人才大量流失嚴重,經濟效益不斷滑坡,企業連年出現虧損。在惡性循環中,國營石油裝備制造企業慘淡經營,了無生機。面對現實,大家都認識到,只有改制才是企業惟一的生路。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上海神開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等民營資本,開始并購上海的石油裝備制造業。
并購給國家和原有的國營企業以及新興的民營企業,以至企業員工都帶來相應的利益。作為國有資本代表的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屬下原有的336家企業中108家虧損,虧損面高達32%,上海神開并購的正是其中虧損最嚴重的幾家。
憑心而論,被并購的國營企業,在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方面都有著豐厚的底蘊,其產品品牌、技術力量、人員素質乃至機械裝備都有不可多得的優勢,問題是他們缺乏新的經營理念、缺乏新的管理機制、缺乏有效的運作方法和資金,民營資本介入后,兩者取長補短,使這幾家老國企煥發出新的生機。
上海神開組建兩年來,通過轉換經營機制,加強新產品開發,強化內部管理,恢復市場信譽,改善工作環境等措施,使并購后的企業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現在的上海神開已經形成了以防噴器系列、控制系統系列、井口裝置系列、油品檢測儀器系列等為主四大系列產品。市場占有率由過去的不足30%提升到目前的43%,生產任務處于飽和狀態。
秉承"生產一代,儲備一代,開發一代"的研發理念,上海神開每年的科技投入都占到利潤的10%以上,為技術創新提供了強有力的財力保證。去年開發成功的f35-105防噴器組、高強度閘板總成和液動鎖緊裝置等新產品,其技術性能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目前公司還有十余種新產品正在研發當中。由于新產品的不斷面世,大大提高了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為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上海神開投資4000多萬元,在浦東新購買了70余畝土地,建起1.7萬多平方米新廠房,更新了設備,進一步改善了環境硬件,提高了各方面的科技含量。
改制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國營企業的虧損局面,2002年當年就使虧損的企業實現了扭虧;2003年實現產值4100萬元,開始贏利;今年預計可以創造產值5000萬元以上。上海神開決心要重振上海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的雄風,鞏固上海在全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的應有地位,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實現產值翻番。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