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配套能力成為山東制造業發展的當務之急。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省大企業集團座談會上了解到,我省制造業產品的產銷率今年前十個月達到了98%,但省內配套能力卻不足80%,依賴省外零部件的配套直接降低了我省制造業產品的利潤率。
配套能力的欠缺在汽車工業表現得最為明顯。我省現有規模以上的汽車發動機及零部件企業240多家,但據省經貿委產業政策處負責人透露,賽歐自在山東投產以來,銷售量一直是行業龍頭,但對于年產5萬多輛的上海通用東岳汽車有限公司(明年將達到10萬輛),我省汽車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尚不足10%,大量的零部件還要依靠從上海總部運進。
據上海通用東岳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可基透露,東岳汽車明年將推出4種新款車,也想把零部件配套立足于山東。但性價比的高低成為制約賽歐能否從山東采購零部件的關鍵。“有些零部件在國內采購還不如從國外配,因為,山東生產的部件不少,但好多并沒有與通用汽車的標準接軌。”黃可基說。
事實上,濟寧、萊蕪、濱州有著點多面廣的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廠子不少,規模不小,生產部件也很多,但互不配套??生產輪軸的在省內找不到相應的輪子,生產車體的找不到相應的汽車電子產品。“汽車只是山東制造業的一個縮影。零部件生產得再多,但不能進入整車或整臺機器的采購目錄,你的產品就難以產生最大限度的利潤。”省經貿委經濟運行局局長王萬良對記者說。
不能配套,問題在何方?并不是裝備技術問題。據省經貿委有關負責人透露,山東的技術改造投資連續7年保持全國最高水平,我省每年從國外進口十億美元以上的零部件生產設備,我省零部件的裝備水平生產水平不遜色于國外大廠商。關鍵是沒有按整車、整臺機器的配套要求來生產,沒有達到國際通行要求的檔次和水平。
零部件配套半徑縮小,就能降低成本、提升利潤,這不但是紙面上的理論,更是擺在現實面前的商機。有關數據顯示,今年全國重型汽車生產都在滑坡,但中國重汽效益卻大幅攀升,為什么?因為,位于濟南市的中國重汽,其零部件的國內配套率已經達到了85%,而在省內的配套已經超過了60%。重汽效益的提升、產量的增加,也刺激了零部件生產企業利潤的增長。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