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時風集團技術改造廣泛,工藝突破成效明顯,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取得新進展。”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山東時風集團總經理劉成強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劉成強認為,在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高新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而成為國際經濟發展和科技競爭的主導力量,并逐漸產業化。發展高新技術,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及其設備和生產工藝,將會提高傳統產業的技術水平,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進一步提升時風規模優勢和產生規模效益,將會改變時風傳統產業的結構和促使時風傳統產品更新換代,使之趨向于高檔次、高效率、多用途、多種類。
時風集團成立于1993年,其四大類主導產品———三輪農用車、四輪農用車、拖拉機和發動機的產銷量在投產短短兩三年后即分別躍居全國同行業第一。最新數字顯示,時風居中國機械工業第25位,山東百強企業第15位,連續4年居中國農機工業百強第1位。去年10月,時風開始與一汽紅塔合作,聯合生產“解放”牌輕卡汽車,正式切入了汽車行業。
近幾年來,時風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現金流體系。四大商業銀行為加強銀企合作,曾聯合為時風提供15億元的資金擔保,而時風一分沒動。時風不缺錢是業內早就公開的“秘密”,這為時風不斷實施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證。
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時風十分注重跟蹤觀察產業發展的動向,不斷依據時風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革調整,以指導和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加快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步伐。
時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過程,注重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為提升時風輕卡和農用車生產技術平臺,時風已經投資12億元用于引進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的先進設備,建立了業內最先進的沖壓、焊裝、涂裝、總裝四大生產線,使生產工藝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科技開發實力達到國家級企業技術標準。與此同時,為全面提升產品質量,時風采取高差異與低成本的整合戰略,開展“精品管理工程”和“紅色管理工程”。又投巨資建立了整機、整車和零部件試驗測試中心等國內最先進的質量檢測設備,不僅從理論上,而且從實踐基礎上建立了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平臺。目前,時風僅農用車產品就已形成了23大系列、1000多個品種、上萬種規格的優勢品牌家族,成為行業名副其實的第一品牌。
據介紹,時風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過程,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施信息技術管理,不斷降低成本,并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資本運營體系。時風集團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可用信用額度達30億元,形成了龐大的資本市場。公司正以信息技術為先導,不斷健全企業信用體系,將誠信作為商務交往和資本運營的紐帶,最大限度地整合供配資源、營銷資源和資本市場,形成“前臺一張網,后臺一條鏈”(時風門戶網站和時風erp管理鏈)的資本運營體系。時風正以網站為平臺開展網上營銷,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商務交往和資本流通,提高資本運作質量和運營效益。時風引入的erp系統和u8財務管理軟件推行“訂單銷售、訂單生產”模式,將資金與生產、采購、營銷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貨款回籠到成本控制和資產投資,實現全過程的信息傳遞,實現了“當天收款、當天生產、當天發貨”。10年來,時風集團兩項資金占用每年都控制在5%以內,資金周轉次數每年都保持在7次以上。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