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在迅速拓展中國市場的過程中,正面臨著兩方面困擾:一是其規模優勢與市場需求多樣化之間的矛盾,二是來自合資中方在知識產權上的壓力。
跨國汽車零部件巨頭進入中國市場,最大的優勢之一是其高度自動化的制造工藝和設備。但這在保證了跨國汽車零部件巨頭穩定的產品質量和規模效益的同時,也為其產品的市場適應性設置了障礙。這種障礙主要體現在其難以適應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小批量、多品種的產品需求。
以整車發動機為例,目前中國發動機生產企業的產量大都不超過10萬臺,一個單一品種的產能規模最多也只有3至5萬臺,再加上生產企業之間的產品型號也各不相同,因此對配套的某一種零部件產品的需求量偏小,品種繁多,這與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自動化、大批量生產特點產生沖突。同時,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適合品種相對較少的產品,不利于多個產品的混流式生產,這也與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的多品種產品需求不一致。
中國內燃機氣門行業三強之一的湖北三環氣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聶盛川說,正是由于存在這種供求矛盾,導致在華跨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在一些非技術壟斷性產品的市場競爭中,產品的規模優勢無法得到完全發揮,成本和價格偏高,不敵中國汽車零部件產品。全球最大的氣門跨國企業--美國伊頓(eaton)公司,為全球30多家發動機生產企業配套,上世紀末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成立獨資公司。在近年來神龍公司新上的賽納、畢加索、標致307等車型的發動機產品配套中,由于伊頓公司的產品價格平均高出三環氣門20%以上而沒能中標。敗在三環氣門手下背后的原因就是自動化生產與產品市場需求的矛盾所致。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汽車市場群雄割據局面短期內不會結束,小批量、多品種的產品需求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將繼續存在,這會成為在華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需要跨越的一項主要障礙。
此外,隨著合資企業成為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的主體,在華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還面臨著與合資中方的產品品牌、技術等的合作競爭,其中品牌之爭尤為突出。
首先,在華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要面對合資中方共建技術中心的壓力。東風汽車有限公司零部件事業部總經理歐陽潔表示,引進外方技術,建立技術中心,提高研發實力,是東風零部件近年來與外方合資合作的一個重要前提。如近年來與美國偉世通、德國貝爾等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合資合作中,東風零部件都明確提出了建立技術中心的要求,并通過討價還價,將這一內容明確寫進了部分合資協議中。下一步,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還將面臨中方共同研發、技術共享等進一步要求的壓力。
其次,在華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將面臨合資中方發展具有合資公司知識產權品牌的挑戰。歐陽潔說,一些大的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不甘長期做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附庸,希望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外方技術,形成獨立于合資雙方、具有合資企業知識產權的新品牌。如東風零部件在與德國貝爾公司的合資中,為合資公司注冊了一個獨立于雙方的新商標:dbts,合資協議明確提出,合資公司生產的汽車空調、暖風系統等產品都必須使用這一新商標。
另外,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還將面臨合資公司品牌與母公司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相互競爭的問題。面對這種來自合資公司品牌的競爭,在華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不得不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如在產品檔次上,對一些高檔、先期已進入中國市場的產品,合資公司暫時不能生產等。但隨著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不斷擴大,中方對合資企業生產高檔產品的要求將不斷增長,在華國際汽車零部件企業將面臨兩難選擇。
業內人士提醒,在合資合作初期,合資公司品牌與母公司品牌競爭的矛盾尚未充分顯現,但隨著合資合作的深入,這一矛盾將進一步暴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