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科研院所改制,在身份從事業單位置換為企業的同時,也帶來了院所觀念、思路、經營方式等方面的徹底轉變,機械科學研究院也不例外。
那么,被機械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新亞稱為“不是很典型”的機械科學研究院現狀怎樣呢?
目前生存狀況不錯
到目前為止,機械科學研究院擁有8個直屬研究、設計單位與1個控股公司,是189家由國資委監管的中央直屬大型企業之一。
據了解,機械科學研究院科研成果的應用已經覆蓋了機械制造、航空航天、交通運輸、信息產業、環境和能源等眾多領域,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一些高、精、尖的產品應用到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三峽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比如,鄭州機械研究所為“神舟”五號飛船著陸實驗研制的飛船回收試驗塔;沈陽鑄造研究所研制的宇航員座椅支架、分離密封板、通氣閥殼體以及攝像系統結構鈦合金鑄件等設備。
李新亞認為,這幾年來機械科學研究院有比較好的生存狀況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對于一個靠研發、成果轉化安身立命的科研院所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資源。目前,全院在職職工總數416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963人,占到職工總數的71.1%;正高級職稱354人,副高級職稱898人;全院共有4位院士,中青年科學技術專家20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達到了262人。
第二,國家給了5年的稅收優惠政策。
第三,近兩年經濟大環境積極向好,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第二產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普遍較熱,都為機械科學研究院贏得更多的科研經營合同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兼顧研發、產業、服務
從2003年的情況來看,機械科學研究院目前的業務主要是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和技術服務三個部分。
科學研究的重點是裝備制造業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的應用研究,項目的來源主要是政府投入。據李新亞介紹,這一塊投入比較大,除了政府對一些重大項目的投入外,機械科學研究院還設立自己的院、所科技開發基金,但沒有給機械科學研究院帶來較好的利潤。另外,最主要的投入還體現在人力上,目前有20%~30%的人員集中在研發上,而從經營額看,這一塊只占到總額的7%。
成果轉化產業是機械科學研究院目前主要的經濟來源,主要分為兩類:一是產品的加工,主要是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鑄件、焊材、齒輪、涂料等;二是系統集成產品,利用綜合的技術開發能力,為裝備制造業提供集成度較高的產品以及生產線。
在技術服務方面,主要包括標準、質量檢驗、認證、工程設計監理、出版專業刊物等。技術服務的發達程度是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象征,也是科研院所這些高智力企業的長項。近年來,機械科學研究院在這方面發展速度比較快,但投入與產出依然存在矛盾。
1999年,科研院所變為企業的首要問題是生存,但現實情況是科研開發需大量投入,檢測、認證、標準化等帶有一定公益性的行業服務性業務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對于科研院所來說,這些又是優勢與特色所在。如果不加強研發,科研院所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失去優勢。”李新亞認為,這不只是機械科學研究院面臨的問題,而是所有科研院所都面臨的共性問題。
科研能力弱化
機械科學研究院書記尤一平說:“1999年轉企改制之后,我們重點考慮的是自身生存與發展。科研院所改革之前所有的人都在搞研發,現在機制變了,思路也必然不同。由于機械科學研究院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生存,所以研發力量必然要縮減。院所所能做的只能是提高內部效率,加強對自身經濟利益關系密切的研發項目的投入。”
據尤一平介紹,對于一些需要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考慮的研發項目來說,除非政府投入,院所沒有能力、也沒有更多的力量進行項目開發。雖然機械科學研究院在科研方面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和財力,從政府那里拿到的科研項目也不少,但科研能力的弱化、科研質量的降低也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來看,機械科學研究院生存得還不錯,技術水平在行業內還處于領先的位置,但如果這樣的狀況再持續五年、十年,就很難說了。”尤一平不無憂慮地指出。
另外,據尤一平介紹,機械科學研究院還有一個最為迫切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產品的規模化、市場化問題。目前,機械科學研究院的產品以小批量、定向訂制的產品為主,而且相當多地集中在軍工、航天或國家的一些重大項目上,而這些項目有不確定性。機械科學研究院要想做強做大,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立足,還要靠具有大規模、大產業潛力的產品。尤一平說:“解決這一問題,是靠院所自身由小做大,還是靠院所與企業集團的結合,目前來看還很難拿出一個成熟的模式來。”
“提升裝備水平,振興制造業。”在機械科學研究院大樓一層大廳里最顯眼的位置掛著這樣一塊牌子。如果說倒退到40多年前機械科學研究院成立之時,把這11個字作為機械科學研究院的使命還比較恰當的話,那么在轉企改制已經5年的今天,這11個字很難再成為機械科學研究院身為一個企業的使命。如何提升裝備水平、如何振興制造業,已不僅僅是一個科研院所能回答的問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