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工業機器人柔性焊接集成領域領先企業,私募股權與創投持股比例高。公司主要提供定制化的工業機器人集成生產線,處于工業機器人產業鏈上銜接本體與下游應用的關鍵節點,主要下游為汽車零部件生產等焊接應用場景,2018年焊接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收入占比達88%。發行前,公司創始人朱振友先生(控股股東)、林濤先生分別直接持有公司30.43%/8.20%股權,朱振友先生通過文辰銘源(持有4.06%的合伙份額)持股1.77%;
私募投資基金上海涌控投資/蘇州工業園區創業投資分別持股9.65%/6.39%,其他私募股權或創投基金合計持股20.66%,其他19名自然人合計持股19.78%。
高研發投入支撐公司核心競爭力,連續五年業績實現高速增長。業績高速增長:2014-2018年,公司總營收從0.86億元增長至4.13億元,歸母凈利潤從864萬元增長至4841萬元,cagr 分別達到48%/54%。研發投入不斷加大:在營收規模較小的2013-2015年,公司研發支出占總營收比例從2.57%提升至5.55%,在營收規模較大的2016-2018年,公司研發支出占總營收比例隨之下降至3.07%,但金額不斷增加,研發支出5年cagr64%。
盈利水平相對穩定: 從2015年開始,公司毛利率、期間費用率、凈利率穩定在26%/12%/13%左右。現金流情況好轉:2018年經營性凈現金流較去年同期+5918萬元,恢復至歷史正常水平,較上一年明顯好轉。
技術“高舉高打”,公司面臨巨大的進口替代空間與一定的毛利率提升空間。公司技術領先:
公司自穩定性與精度要求高的汽車零部件行業焊接應用開始,依靠自身在柔性化、工藝應用、產線仿真、工控信息化、過程智能化等方面的核心技術優勢,在航空航天、軍工、船舶、重工等領域開展業務。科創板募投項目主要為智能化生產項目(2.25億元)、研發中心項目(6711萬元)提供資金支持,繼續強化自身的核心技術優勢,同時補充流動資金(7000萬元)。進口替代空間大:2017年國內汽車零部件制造業固投達9911億元(同比+14%),焊接自動化等領域被abb 工程、安川首鋼等海外巨頭占據。公司2018年相關業務營收僅3.63億元,進口替代空間較大。公司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間:公司2018年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業務毛利率為24.43%,通用集成行業的a 股可比公司機器人(新松)2018年可比業務毛利率為36.40%、拓斯達2018h 可比業務毛利率為39.95%;汽車產業鏈的克來機電2018年可比業務毛利率為35.72%,華昌達/三豐智能2018h 可比業務毛利率為19.11%/27.42%,公司毛利率相比而言仍較低,在規模擴展、下游擴張的基礎上有一定的上升空間。
公司選擇適用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10億元、最近兩年凈利潤為正且累計不低于0萬元的上市規則,我們認為宜采用可比公司pe 估值法。我們認為,公司工業機器人集成業務技術與模式已較為成熟,特別是汽車行業焊接自動化滲透率已經非常高,公司處于利用核心技術拓展下游應用的時期,與多數a 股上市的工業機器人集成商發展階段接近,應采用可比公司pe 估值法進行估值。
風險提示:汽車需求出現較大幅度下滑、工業機器人集成行業競爭環境惡化、公司下游領域拓展受阻。
來源:證券之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