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法人員對河溝水進行取樣。 上游新聞記者 李斌 攝
3月26日,生態環境部在我市召開渝北區、兩江新區長江入河排污口試點排查工作培訓會,重慶市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試點工作正式進入人工現場排查階段。
3月26日下午,由長江中上游地區5個省市28個城市的82名業務骨干,以及部屬單位31名業務骨干共113人,與重慶市配套的監測和保障力量,共計238人組成的35個排查組在渝北區、兩江新區的試點區域開始徒步排查。他們將在兩天半的時間內完成人工現場排查工作。
每到一個點位,工作人員都要進行現場排查并拍照上傳至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app上。
此外,排查長江入河排污口,還用上了無人機。
排查范圍
重慶市渝北區和兩江新區作為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試點區域,此次需要排查的范圍包含:渝北區行政區域內的長江干流,主要分布在洛磧鎮范圍內,長度約16.6公里,且向渝北區一側江堤(河堤)岸線外延5公里;渝北區行政區域內的嘉陵江段,包括渝北區管理的江段長度約1.5公里;兩江新區悅來至大竹林嘉陵江段約26.9公里,且向江堤(河堤)岸線陸地一側延伸5公里,其他范圍向江堤(河堤)岸線陸地一側延伸2公里。
還包括上述范圍內的所有人工岸線(城鎮岸線、漁業岸線、臨江工業岸線、江堤岸線、特殊用途岸線等)和自然岸線(灘涂、濕地等)。
排查方法
此次排查工作主要采用“三級排查法”:
第一級是無人機航測先行,排查疑似排污口;
第二級是生態環境部抽調部屬單位技術骨干和沿江省市生態環境部門業務骨干對疑似點進行逐一清查;
第三級是對疑難問題進行重點攻堅。
自2月15日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啟動會召開后,渝北區、兩江新區利用無人機、無人船、衛星遙感等高科技手段,完成了排查范圍內無人機航拍掃描工作,排查出疑似排污口并完成了數據解析。
重慶地處長江上游 具有地域代表性
今年2月15日,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暨試點工作啟動會在重慶召開,生態環境部決定從今年2月起,用兩年時間,在長江經濟帶11省市內,以長江干流、主要支流及太湖為重點,完成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專項行動確定了江蘇省泰州市、重慶市渝北區和兩江新區為試點。
為何選擇重慶試點?
首先,重慶地處長江上游,是三峽庫區,泰州市在長江下游,前者排口的生活污水占比較大,后者的工業企業比較多,試點城市的選擇就是因為其基本涵蓋了長江流域大部分城市的特點,在地域上具有代表性。
其二,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且屬于重工業城市,排污口包含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混合廢污水等多種類型,試點工作完成后,便于總結經驗,可推廣性強。
此次排查的主要任務為“查、測、溯、治”四個字。
“查”和“測”就是要診斷病因;
“溯”就是要追根溯源、找準病根;
“治”就是要“分類施策、系統治療”。
“試點工作將分為四個階段進行,今年底前,在排查、監測、溯源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將完成長江入河排污口分類整治方案制定,并持續推進整改任務。”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將總結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試點經驗,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工作程序和技術規范,為其他省市、全市長江入河排污口全面排查整治工作起到借鑒和示范作用。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王倩
來源:騰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