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電貝洱汽車空調有限公司原是一家從生產人力車鋼絲起家的弄堂小廠,通過自主創新擁有了世界頂級汽車空調壓縮機。他們的可貴之處,不但在于具有強烈的自主創新意識,深知只有具備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打開未來市場的大門,還在于讓技術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使企業凝聚起創新的合力。
一家從生產人力車鋼絲起家的弄堂小廠,是如何擁有世界頂級汽車空調壓縮機的?上海三電貝洱汽車空調有限公司總經理透露,觀念的創新和體制的創新,特別是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使企業凝聚起創新的合力,擁有了令人矚目的自主創新成果。
核心技術國際領先
上海三電貝洱的二氧化碳空調壓縮機,上個月剛剛通過有關部門鑒定,這兩天,公司正在加緊討論如何使二氧化碳空調壓縮機盡早實現產業化。
二氧化碳空調壓縮機,是世界頂級的汽車空調壓縮機,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數發達國家具備研制的能力,業內權威人士曾預言:二氧化碳空調要裝上高檔汽車,起碼還要等待5年。這一具有戰略前瞻性的核心技術,為什么誕生在上海三電貝洱?
原是一家弄堂小廠
上海三電貝洱的前身,是從生產人力車鋼絲起家的一家弄堂小廠。1990年,上汽集團、泰國正大集團和龍華工業公司三家合資組建上海易初通用機器有限公司,最早的技術進步是通過引進日本三電的技術來完成的,當時,上汽集團生產的桑塔納轎車裝上了他們生產的空調壓縮機,但他們沒有滿足于這一成就。
在引進技術的基礎上,他們開始了兩次創新:1996年,2000型桑塔納用上了他們的5h壓縮機;1997年,他們研發出的平穩性更佳的7h壓縮機,裝上了北京切諾基和二汽的神龍富康。他們還引進了美國的v5變排量空調壓縮機技術。經過多年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他們生產的汽車空調占國內市場的70%。
專利成果參與分配
企業決策層的心里很明白,沒有知識產權的市場規模,是“虛胖”,而擁有核心技術才是企業的生命。于是,他們制定了企業發展知識產權戰略,成立了專利技術研究部門,以攻克核心技術為自主知識產權研發的重點,加大研發投入的力度。同時,讓技術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職工代表大會通過了《科技人員重大貢獻獎勵辦法》,科技人員發明的專利產業化后,可連續5年按銷售取得凈利潤的一定比例分成。有的科技人員一年得到的利潤分成就超過30萬元。
品牌戰略出擊海外
如今,企業已經擁有了授權專利42項,他們研制出的7pv變排量空調,轉速從過去的每分鐘8500轉提高到9200轉,而噪音還降低了2分貝,達到了國際最高水平。該款空調已經裝上了桑塔納3000型。英國的羅孚“75”號新車型,也向它拋出了繡球。
實施知識產權戰略,還要走國際化道路。2004年,該公司完成了第二次重組,世界汽車空調巨頭日本三電和德國貝洱的加盟,讓他們站在新的起跑線上。昨天,高文華告訴記者,他們將推出“多品牌戰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成果屬于中方控股的合資企業,將啟用“ssb”這一新的品牌出擊國內外市場。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