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是智能時代的一種趨勢,為智能時代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技術保障,成了教育信息化2.0時代發展智能教育的重要推動力。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指出“推動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積極開展智慧教育,支持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人工智能也為教育賦予了新的使命,必然推動人工智能在教育的應用。
所謂“人工智能”指的是:由人創造出來的具有自主的感知、認知、決策、學習、執行和社會協作能力,符合人類情感、倫理與道德觀念的虛擬或實體的智能機器;是利用計算機或者計算機控制的機器,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感知環境、獲取知識并使用知識獲得最佳結果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通俗地講,與一般信息技術相較,人工智能最大特征在于:人工智能應當是具備自主學習和自我進化能力的機器系統,越運行其性能會越好。
當前,人工智能也是教育創新的一大源泉:從早期簡單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和智能指導系統(its),到基于對學習者行為數據智能處理的學習者建模與學習分析,再到如今結合教育大數據與深度學習算法建立的個性化、自適應學習系統等等都是明證。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應用,如智能導師系統、智能機器人、智能閱卷、個性化智能推薦等,人工智能將在教學組織形式、教師角色、智能校園、教育宏觀決策等方面帶來顯著變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夠為教育的發展帶來足以改變其業態、形態的新技術、新工具。
然而,客觀地說,即便在全球范圍內,目前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領域還未有真正深入的融合,但以“深度學習”為基礎的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近中期還是有極大潛力可挖的。
當前,教育領域人工智能融合的水平、規模、投入、成效及發展速度等還落后于其他行業。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育領域對人工智能的接納準備度還不足。理論上講,只要具備適當的條件和環境,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應用于任何領域;教育教學領域任何環節也都可以與人工智能融合。但在實踐中,人工智能與教育的融合水平既受制于人工智能技術本身的發展水平,也受制于教育領域所投入的信息技術與裝備的完善程度,如教育云和大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從上述幾方面來看,教育領域顯然并未做好充分準備。這固然有客觀條件限制的原因,但主要原因還在于教育領域主體的思想觀念:盡管所有人都接受了人工智能是驅動性的變革力量這一論斷,但具體到教育領域人工智能究竟能實實在在地發揮哪些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對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的探討必須建立在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水平的判斷之上,否則所談只可能是空中樓閣。因此,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還處于不斷的探索中,但我們不能高估其在教育領域中的作用,而是要對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中產生的正、負面影響有一個理性的預估。
這里人工智能對教育的變革的判斷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第一,這里所謂的“人工智能”指的是諸如“深度計算”等當下已發展成熟,并形成“生產力”的技術,由于目前人工智能整體還處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無法有效預測下一個能夠形成“生產力”的人工智能技術為何,因此只將論域限定于此。第二,這里所謂的“變革”的前提是上述“準備”已經完成,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已臻完善。
變革一:傳統按部就班式的知識學習,尤其是命題性知識的學習,將越來越以“個別化”的面貌出現。這意味著,傳統的大班多人集中“授課”“考察”的模式將“壽終正寢”;個體的命題性知識的習得和評估的時間、空間將根據個體的個性化特征被靈活安排、及時安排,從而告別傳統命題性知識習得的統一時間、統一地點、統一師資。這也意味著,傳統的為命題性知識的傳授提供時空便利的班級、年級等教學組織將逐漸淡出。
變革二:默會知識、程序知識的習得,以及對如何應用知識、生產知識的學習將成為未來學校教育的重點。這意味著在班級、年級等傳統教學組織逐漸淡出的同時,針對上述教學需求的新型教學組織將逐步興起。相較于傳統的班級、年級,這類組織的靈活性、目的性將更強。這同時意味著,項目學習等新學習方式將成為學校教育的主流,這也將使得學校的特色將更加鮮明,千校一面的局面將被打破。
變革三:教師原本一人身兼的組織者、評估者、診斷者、教授者、指導者等多重身份角色將被有效分解。除命題性知識的教授者這一角色將逐步淡出外,其他角色將逐步被更加專業的單一身份教師(或精于某幾項專業的教師)承擔,原有主要以學科劃分教師的做法將隨之發生變革。這對目前的教師管理、教師教育、教師發展模式都提出了挑戰。
變革四:校園精準管理以及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創新將得以實現。通過構建技術賦能的智能化、個性化管理及教學環境,將形成智能化教學新模式,加速數字校園向智慧校園的轉變,優化和重構學校教學流程,實現校園的精細管理及個性服務。
變革五:區域教育治理及宏觀決策水平將得以提高,智能學情監測及教育評價體系將得以建立。支持教育管理部門和教育機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變革管理體制,優化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全面提升區域教育治理及宏觀決策水平;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教學過程監測、學情分析和學業水平診斷;實施多維度、綜合性素質評價,精準評估教與學的績效,實現因材施教。
變革六:自適應學習系統應用的推廣將擴大優質教育教學覆蓋范圍,有效促進教育公平。隨著學習系統智能化程度逐步提高,自適應學習系統的廣泛部署,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欠缺及優質教育資源匱乏的問題將得以緩解,更多學生將得到更加豐富、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機會和資源。
變革七:高效智能的教師能力培訓平臺得以建立,高校培養,教師職前、職后培訓一體化的新型教師教育體系得以形成。人工智能與教師專業發展的融合速度將加快,集教師教研、進修、培訓及實訓功能為一體的新型智能化教師教育平臺將產生,教師的能力也將隨之進一步提升。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