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物聯網成為下一個風口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國家“十三五規劃”和雄安新區千年大計的推出更是將智慧城市建設上升為國家級戰略。然而,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重復建設和信息孤島問題,一直是擺在智慧城市建設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目前泛濫的“智慧照明”在繁冗的名目和噱頭之外,似乎并沒有帶給產業需求實際的幫助。由于國內目前的智慧園區項目很多與地方政府的新城規劃項目緊密結合,參與企業和技術提供方十分復雜,往往會產生魚龍混雜的狀況。很多只是增加了傳感器硬件,并增添了一定程度的數據可視化以及園區it項目,也被冠以智慧照明之名。
目前的智慧充其量只能稱之為智能,市面上大多數的智慧平臺只是把每個硬件的程序嵌套到一個頁面,在平臺當中根本沒有做到每個硬件設備數據的共享。所以我們做這類的智慧平臺是偽平臺,是在欺騙業主。真正的智慧平臺是需要打通所有傳感設備的數據,讓所有的傳感設備可以做到對事件處理的聯動。如“小孩丟失”這樣的場景就需要攝像頭,報警器,廣播,信息發布等設備聯動才能實現。
沒有大腦的信息孤島
智慧城市的另一個普遍面臨的問題,是收集上來的數據如何處理讓人非常頭疼。
國內很多智慧園區項目,實施方案就是多安裝攝像頭,然后把監控數據傳上云端,確保遠程可看,以及能夠再次調用。這也就完成了全部的“智慧化”、
這樣的方案當然很好,但問題是在龐大的園區體系中,大量攝像頭會生成海量數據。這些數據在安保過程中會給安保人員帶來可怕的工作負擔,最終導致大量攝像頭處在無人監察的狀態里。
另一個問題,是攝像頭的效率并不高。僅僅能起到事后作為證據留存的意義。能夠在事故以及安全隱患之前,自主判斷問題,主動干預,才是園區對安全監控的真正需求。
這也就是智慧城市項目中經常出現的數據孤島現象,從攝像頭數據到更多環境、物流、車輛、人流數據,都是相互孤立的收集與輸出,無法進行主動判斷與整體判斷,也就談不上真正的智能。
來源:物聯網智慧路燈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